决水罪的刑事责任是什么,决水罪的主体是什么
2022-12-03
更新时间:2022-12-01 10:01:37作者:智慧百科
一、合同可预见性原则解释是怎样的?
合同可预见性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因违约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只就违约方在缔约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须见到的因违约造成的损失负责赔偿,超过预见范围的损失不予赔偿。
《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四条 【损害赔偿范围】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订立合同需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签订合同的双方(合同当事人)其法律地位的平等的,双方基于自身的真实意志表达,充分协商之后,订立合同。
2、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和谁订立合同,合同内容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除违法内容),同时当事人可以进行补充,变更相关的内容,拥有解除的权利自由,违约发生时候,自由约定如何处理,该怎样处理相关的争议。
3、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公平订立是合同订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公平的确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的分摊风险,公平的决定违约责任。
4、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时候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在合同的订立的全过程中,对于双方的都应当讲诚实,守信用,不得欺诈和隐瞒等相关行为。比方说,在医疗保险中,我们常见的,保险公司会对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说明保险的条款,以及保险的理赔流程,以及争议处理等,同样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于自身情况也应当一并反馈给保险公司。不得隐瞒。
5、善良风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不得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想冲突,不得与社会公德相违背,同时不得对社会经济的秩序进行破坏,损害公众利益。因此,合同订立,履行不得产生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的部分,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及公众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的秩序。
可见,合同可预见性原则主要是针对违约赔偿标准的,违约行为可能会给彼此造成的损失不能由国家法律制度统一规定,因为合同性质、合同标的额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违约赔偿标准。如果没有准确预见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对赔偿标准有争议的可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