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是婚姻的稳固剂(经营婆媳关系就是经营婚姻)

更新时间:2022-10-12 13:00:52作者:智慧百科

婆媳关系是婚姻的稳固剂(经营婆媳关系就是经营婚姻)

婆媳之间这层关系处理恰当且融洽相处,那么婚姻生活将会是多彩甜蜜的。

女人,用你的心计来扞卫你的幸福。挖一个甜蜜的“坑”,“坑”住你的男人,“坑”住你的爱情,“坑”住你的天长地久,“坑”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促进和谐,丈夫的作用很重要。都说,坏的婆媳关系,是丈夫一手造成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两个女人因你而相识,又因争夺你而硝烟四起,难道你还要把错误归到别人身上吗?所以,改善婆媳关系,丈夫在中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是维系两个女人良好关系的纽带,也是两个女人产生矛盾时的润滑油、和事佬。

大川是一个聪明的儿子兼丈夫,他总是把婆媳矛盾杜绝在萌芽之前,所以他媳妇和他妈妈的关系就特别好,好得连大川的岳母都有点吃醋了。

大川的胜利在于他清楚地知道,妈妈和媳妇的矛盾根源在哪里———争夺对自己的爱。于是他将计就计,巧妙地强化妈妈和媳妇的思想,使得她们各自认为,自己在这个男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想要巩固这个地位,唯一的方式就是对婆婆(或儿媳妇)更好。这样不仅维护了大家庭的和睦关系,还使得这个男人的心与我贴得更近。

除此以外,他还练就一套哄人的本领。在妈妈那里,多赞美妈妈的宽容和善良;在媳妇那里,多赞扬媳妇的贤良淑德,哄得两个女人美滋滋的,自己的日子也更加好过。

作为媳妇,对付婆婆这个需要尊重的对手,只有温柔的战术才能让你赢得漂亮。不要让婆婆感觉到,你是来跟她抢儿子的。表面上要对婆婆更加热情,要让婆婆感觉到你对她的关心和尊重,你与她儿子的结合并不会让她失去儿子,只会多一个人来共同照顾她。

谨记一点是,不要在婆婆面前与老公过分亲热,尤其是中年丧偶的婆婆。试想,她一个人艰辛地把儿子拉扯大,从小就是抱着、扶着、领着她的儿子一步步走过来的,而当儿子长大以后,又有几个会经常给妈妈一个拥抱或是吻呢?所以,聪明的媳妇不要在婆婆面前显摆你俩的恩爱,这只会招来婆婆的嫉妒。

多在婆婆面前夸老公的好。没有一个母亲,不愿意听到别人对她儿子的赞扬。多赞扬老公事业的成就、对家庭的贡献、对父母的孝顺,切忌夸他对你如何疼爱有加。

多赞扬婆婆的伟大和重要。多说说自己是如何地仰慕和敬重婆婆,没有这样一个好婆婆哪里会有这样的好老公,婆婆对家里的奉献是我们小两口永远铭记在心的……

当着婆婆的面,要对丈夫照顾有加。在妈妈的心里,说到底还是希望儿子幸福的,希望儿子娶到的媳妇儿不仅能够孝顺公婆,更要能够照顾好她的儿子,料理好他们的小家。

当婆婆和丈夫发生矛盾的时候,站在婆婆那边。这样会更快地培养起你们的同伴关系,她很快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了。别担心这样会委屈了丈夫,那是他妈,你以为他真会记仇吗?

无论何时,都要以尊重为前提。老人年纪大了,难免有些事情会想得比较偏执,要学会多理解和体谅老人。你年轻,你是晚辈,在老人面前低个头并不丢人。

不要觉得以上这些恭维的话很肉麻,即使不是出于真情实感,为了维护自己的幸福,也要说给她听,做给她看。中国自古有句俗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万年修得好公婆。”这形象地说明了好的婆媳关系来之不易。处理得好,可以为婚姻添砖加瓦;处理不好,很可能严重影响和破坏你们千年修来的好姻缘。

为您推荐

人为什么会失眠?最易导致失眠的十大职业人群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有个好的睡眠,才有一天好的精神。然而对于失眠的人来说,睡眠成为他们的奢侈品,尤其是有一些职业

2022-12-22 03:31

加班病你有吗?六招赶走加班病解除疲劳

最近经常与加班相伴,毫无私人休息时间,神经时刻处在紧张状态,经常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甚至连免疫力都急速下降

2022-12-22 03:31

癌症与职业有关?哪些职业是癌症高危人群

如今,职业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我们的事情,殊不知,癌症也是职业病之一,有一些职业会和一些癌症对号固定挂钩,来看看你是不是患癌症的高

2022-12-22 03:31

工作犯困双腿胀痛怎么办?7招有效摆脱职业病

工作好累、工作好困,一到工作时候就眼睛酸痛、犯困、胸闷,你是不是也这样呢?工作疲惫是正常的,其实一些很小的动作就可以帮助你缓解工作

2022-12-22 03:31

职业枯竭症来袭怎么办?应及时充电学会倾诉

感觉到职业枯竭的人应该及时充电,靠更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自身实力。这样不仅自己心里有底气,用人单位也会重视,甚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主动找到你。

2022-12-22 03:31

自行车运动员相继确诊睾丸癌,巧合还是必然?

相比之下,睾丸癌的发病与人种、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存在比较确切的相关性。从年龄分布看,睾丸癌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从人种不同来看,欧美白人男性是睾丸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2022-12-22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