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色白带的病因

更新时间:2022-09-24 03:30:24作者:智慧百科

浅绿色白带的病因

很多女性都会分泌一种白色的液体叫白带。为什么叫白带呢,因为它是白颜色的,也只有是白颜色的时候才属于正常应该有的现象。但是不是所有女性的白带都是白颜色的,还有浅黄色或者是浅绿色。那浅黄色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就是浅绿色不是很常见。那么浅绿色白带怎么办呢,下面带大家去探讨一下。

女性步人青春期以后。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阴道上皮细胞会有规律地新生和脱落,阴道壁可分泌出少量的液体;子宫颈的黏液腺也在卵巢内分泌的影响下周期性地变化,并分泌出透明黏液。这些上皮细胞、黏液、液体混合在一起从阴道流出。呈鸡蛋清样。就是白带。由于阴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有糖,被阴道杆菌分解为乳酸,因此白带呈酸性。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情况下。各种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霉菌等,往往无法在阴道内大量繁殖,少数劫后余生的细菌即使到达深部,也会被宫颈黏液堵住并加以清除。故白带被喻为妇女的“天然屏障”。此外,白带另一重要作用是可使阴道壁保持湿润。对女子的外生殖器有保护作用。如果女性的白带量多,发绿,黄色,有异味,或似豆腐渣,则是白带异常的表现,有很大原因是妇科炎症引起的,

所以我们的小编指出白带异常需要警惕七种炎症,接下来大家就来听听小编对这一问题做的简单的介绍吧!

1.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也会造成白带过多,其症状是白带过多,月经增多或月经失调,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有时有低热,疲乏或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

2.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又称霉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平时生存于人体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及其他脏器中,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白色念珠菌就会繁殖,达到一定量时,人体就会发病。

3.阴道滴虫感染

这种感染易造成白带过多,还会伴有恶臭,同时还会发生阴部的瘙痒。如果发现内裤上的分泌物为黄色或黄中带浅绿色,有泡沫、怪味,且阴道有烧灼感,外阴瘙痒,就是阴道在报警,有滴虫在“骚扰”它。

4.宫颈疾病

分娩的裂伤或性激素的改变或者是性行为造成子宫颈发炎,都可能导致子宫颈糜烂而使白带过多。少数女性可能出现无任何原因的子宫颈糜烂,即是“先天性的子宫颈糜烂”,也会引起白带过多。慢性宫颈炎也会造成白带过多,此时白带为乳白色粘液状或淡黄色脓性,偶可混有少量血丝,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可造成不孕。

5.萎缩性阴道炎

有少部分女性因患病而除了两侧的卵巢或更年期提早发生以及更年期后的妇女,由于体内逐渐缺乏雌激素,致使阴道壁会渐渐变得脆弱而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导致白带过多。

6.病原体感染

使用污染的卫生用品,使病原体由阴道口进入生殖道,发生感染,白带过多。有些种类的病原菌进入女性的生殖系统,可能感染生殖道,从而造成白带过多。

7.滤过性病毒感染

滤过性病毒感染子宫颈、阴道以及外阴部。例如: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名尖锐湿疣类的滤过性病,常会形成白带过多。

浅绿色白带怎么办已经和大家一起探讨完毕了,这种不常见的情况一般人遇到了都会觉得不平静。但是在阅读过这篇文章了以后,多多少少的已经有一些了解了,所以就不必惊慌。只要按照科学的办法去解决,就会恢复正常的状况的,重要的是不要放弃,有一颗坚持下去的心。

本文标签: 浅绿色白带的病因  

为您推荐

人为什么会失眠?最易导致失眠的十大职业人群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有个好的睡眠,才有一天好的精神。然而对于失眠的人来说,睡眠成为他们的奢侈品,尤其是有一些职业

2022-12-22 03:31

加班病你有吗?六招赶走加班病解除疲劳

最近经常与加班相伴,毫无私人休息时间,神经时刻处在紧张状态,经常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甚至连免疫力都急速下降

2022-12-22 03:31

癌症与职业有关?哪些职业是癌症高危人群

如今,职业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我们的事情,殊不知,癌症也是职业病之一,有一些职业会和一些癌症对号固定挂钩,来看看你是不是患癌症的高

2022-12-22 03:31

工作犯困双腿胀痛怎么办?7招有效摆脱职业病

工作好累、工作好困,一到工作时候就眼睛酸痛、犯困、胸闷,你是不是也这样呢?工作疲惫是正常的,其实一些很小的动作就可以帮助你缓解工作

2022-12-22 03:31

职业枯竭症来袭怎么办?应及时充电学会倾诉

感觉到职业枯竭的人应该及时充电,靠更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自身实力。这样不仅自己心里有底气,用人单位也会重视,甚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主动找到你。

2022-12-22 03:31

自行车运动员相继确诊睾丸癌,巧合还是必然?

相比之下,睾丸癌的发病与人种、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存在比较确切的相关性。从年龄分布看,睾丸癌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从人种不同来看,欧美白人男性是睾丸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2022-12-22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