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20年的"高校体检指导意见"还适用吗?先心病考生超"本一"线42分或无大学可上

更新时间:2022-08-03 14:30:17作者:未知

实行20年的"高校体检指导意见"还适用吗?先心病考生超"本一"线42分或无大学可上

“我高考成绩超过本科一批分数线42分,只要有公办本科院校愿意录取我,我会签免责协议,犯病后不追究学校任何责任。”接连被高校提档、退档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考考生张智铭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说。(8月1日上游新闻消息)

先心病,让高考录取之路格外艰难

据报道,18岁的张智铭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年高考考生。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辗转多地治疗也未能治好,已错过手术时间。

2022年高考,张智铭考出了理科551分的成绩,超过河南“本一”分数线(509分)42分。

他本科提前批志愿是河南师范大学,遭遇了提档、退档;他在本科第一批志愿依旧报考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仍遭遇提档、退档。

此后,他接到该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电话,对方明确告知:因为他患病,学校决定不予录取。他报考的本科第一批其他志愿高校,也均未录取他。无奈之下,他在本科第二批征集志愿时填报了几所“本二”高校。

张智铭说:“我害怕还是因为我有病录取不上,所以录了视频。”

张智铭的家长也表示,只要有本科学校愿意录取儿子,一家都愿意签免责协议。

按政策,高校有权拒绝录取

西峡县招生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张智铭患有心脏疾病,体检未过,被两所高校拒录,这符合招生政策。他签免责协议后会不会有大学可上,决定权仍在高校。

“按政策,学校有权拒录,但学校有自主权可以录取,主要看高校的担当精神,愿不愿意承担其犯病所带来的风险。”

先不纠结招生办负责人是不是在用“担当精神”道德绑架学校,但接收患有先心病的学生,承担风险却是事实。

高校的拒录依据,正是经由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从200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开始实行。

《指导意见》中的第一部分就提到患“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等6类疾病的考生,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但“可不予录取”和“不得录取”是不同概念,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

他进一步解释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没有禁止高校录取体检不过关的学生,而是为高校拒录学生划定底线,防止高校拒录患病但不影响学业的考生。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高校不录取患严重心脏病的考生,意味着高校默认患病学生有极大几率会影响到学业,大学录取这些学生具有风险。

然而,对《指导意见》和高招体检的质疑声,也一直存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逐渐丰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实行了近20年的《指导意见》是否还适应于新形势下的社会要求呢?有没有更加人性化地彰显制度优势呢?

早在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就原来的高招体检标准提出过质疑。他打了个比方:过去我们没有条件,社会文明也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马路上是没有盲道的,但现在都普及了。

高考应该逐渐为残疾学生(比如全盲考生、听障考生等)、以及那些曾经被认为不能或不宜接受高等教育的患病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政策规定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专业律师指出,高校依据《指导意见》的政策规定拒录患病考生,违背了我国《宪法》、《教育法》以及国家业已批准的国际公约的相关条文精神。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指导意见》缺乏法律依据,因为《指导意见》中所列举的众多疾病一些并不属于危害公共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更不属于影响患者认知的智力能力的精神性疾病。似乎有帮大学规避责任,撇清麻烦的感觉。正如熊丙奇直言,依据《指导建议》拒录体检不过关的学生,对高校而言是最省事的!要知道,录取一名先心病考生,并不是签了免责协议,大学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那么简单。

人生,张智铭能够相信吗?

对于不幸患上先天性的心脏病的张智铭来说,他没有放弃自己,一路刻苦求学,以优异的成绩站到了大学门前。此时,多么希望有院校能为他打开人生下半场的大门,帮助他努力实现升学梦想。

2009年,暨南大学曾破例录取了一名先心病考生朱嘉泳。同样错过最佳手术期的朱同学,学校为其安排一场医生约谈,为鼓励朱嘉泳尽早手术,暨南大学为其保留学籍,术后康复可以继续学习。当时,暨南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卢健民表达了对朱同学的敬佩:“朱嘉泳在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仍能够坚持上学,实在令人敬佩。”

2017年,河北吴桥县考生庞众望,以684分的高考成绩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招生测试。同样患有先心病的庞众望,所幸手术治疗获得成功,一路自强不息,考上清华。

这些自强不息的人,总令人动容、敬佩,也为他们自己赢得尊重。正如2017年,清华大学在致甘肃残疾考生魏祥的信中写道:“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未来的你,能与其他同学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

同样,今天的张智铭在用行动和声音,为自己争取一次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希望他能够被看到、听到并获得应有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