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6-19 16:42:09作者:未知
新华社太原6月19日电(记者杨晨光、詹彦)一手紧握錾刀,一手轻敲小锤,金银器表面逐渐显现出深浅有致的花纹——这就是传统金银器制作中的錾花技艺。完成这道工序后,王晨有些期待地看向身后的父亲王杰忠,王杰忠没有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王晨(左)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金银器(6月14日摄)。
19岁那年,王杰忠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家传的金银细工制作手艺,并通过一步步努力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又把接力棒传给了儿子王晨,父子俩续写着匠心传承的新篇章。
王杰忠(左)和儿子王晨展示制作好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指以金、银、铜器为原材料进行的艺术加工过程。因为材料优异的延展性,加工后的作品可薄如蝉翼、细至毫发。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需经过下料、拉伸、焊接、錾刻、鎏金等十余道工序,纷繁复杂。2014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坞堆村制作金银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200年的传承。据《稷山县志》记载,王家在清道光年间创设兴业堂银楼,专做金银首饰加工。此后,兴业堂银楼虽渐渐衰落,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代传承至今,到王杰忠时已是第七代。
为了传承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王杰忠和妻子马星媛先后开办了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和稷山县兴业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秉持着“金银有价,诚信无价”的祖训,王杰忠夫妇制作的产品受到市场认可。
王杰忠和儿子王晨制作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出生于金银器制作世家,王晨从小就对这项技艺耳濡目染。幼时的他难以理解,父母每天面对这些“破铜烂铁”敲敲打打,一坐就是一整天,陪伴他的时间少之又少。童年的王晨并未对这项传统制作技艺产生兴趣。2014年,王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外创业。2019年,父亲王杰忠突发脑梗,难以再进行金银细工制作。王晨急匆匆回到家,看着憔悴的父母,等活儿的学徒,还有堆积在仓库的金银器,他明白这些都是父母的心血。仿佛是使命在召唤,他当下就做了决定——回家,将父母的事业继续下去。
制作一件金银细工作品极为耗时:短则一星期,有些特殊定制的工艺品甚至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在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内,王晨目不转睛,刀起锤落,在仅仅几平方厘米的方寸之间,他每天要进行上万次敲击。精神上的枯燥伴随着身体上的酸痛,王晨想过放弃,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王杰忠总会耐心地劝导他。亦父亦师,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王晨的技艺大有长进。2021年,他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王晨(右)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金银器(6月14日摄)。
虽然师承于父亲,王晨在创作理念上却和父亲存在分歧。“父亲更偏爱奇珍异兽等传统图案,作品以饰品、摆件为主,突出观赏性和技巧性;我更喜欢写实类图案,作品多是银壶、茶具等实用性较强的物件。”父子经常因为创作展开激烈的讨论,王晨也从中深受启发。“虽说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但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依然很受市场认可,有些产品还要保持这种古韵。”
王晨深知自己在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上与父亲还有很大差距,但相比父亲,他也有自己的优势。“我父亲的经营模式比较传统,我回来以后,主要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接下来还准备尝试直播。”王晨笑着说。虽然受疫情影响,许多客户难以近距离考察订货,但通过网络,一件件精美的手工金银器走出这个晋南小村庄,飞向大江南北,甚至远销海外。
王杰忠和儿子王晨制作的金银器(6月14日摄)。
订单源源不断,王杰忠和王晨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他们的公司已吸纳了十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对于传承,王晨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把古老的技艺跟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如今,31岁的王晨渐渐体会到了父母对金银细工的执着,也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会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下去,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