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30 11:05:45作者:智慧百科
记者 杜萌
和高歌猛进的2021年相比,以新能源车、半导体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在2022年遭遇了估值和盈利的双杀。界面新闻选取6位百亿基金经理的新能源主题代表作,来复盘2022年的投资路径、以及他们对2023年的展望。
表:6位新能源主题基金业绩和规模明细 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纳入本次统计的分别是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王鹏管理的泰达宏利转型机遇、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产业、姚志鹏和熊昱洲管理的嘉实新能源新材料、郑泽鸿管理的华夏能源革新6只基金。
从业绩来看,去年6只基金全年浮亏均在20%-35%之间,可谓是异常惨烈。去年四季度,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凭借在港股的配置比例,勉强实现了翻红。
从规模来看,虽然2022年业绩不佳,但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华夏能源革新、信澳新能源产业、广发小盘成长的规模仍有百亿之多。
从持仓来看,相比其他5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在50%以上,信澳新能源产业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合计仅有21.5%,这也反映了冯明远均衡配置的理念。冯明远表示,自己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在科技、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表:6位新能源主题基金持仓变动明细(标红为新增个股) 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作为唯一一只可以配置港股的主动权益基金,截至2022年末,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中港股的配置比例为43.96%。除了新能源车的上下游板块,该基金配置了储能、绿电、电力设施等多个板块。
而郑泽鸿的持仓较为稳定,截至2022年末,华夏能源革新已经重仓持有宁德时代(300750.SZ)14个季度、持有华友钴业(603799.SZ)和当升科技(300073.SZ)11个季度,持有璞泰来(603659.SH)8个季度。
面对2022年的浮亏,郑泽鸿坦诚表示,在去年四季报和年报中都提出过,新能源行业经历了过去三年的上涨,估值处于相对高位,而从周期成长的角度,很多环节将迎来产能投放,很多环节价格将由过去三年的上涨转为下跌,这个对投资层面会带来影响,因此,我们曾建议投资者降低对于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收益率的预期。然而新能源行业下跌这么多确实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站在目前的位置,长期来看,新能源行业未来依然十分美好,无论从发电端的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还是从用电端的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提升,都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因此,长周期我们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依然充满信心。中短期来看,虽然以周期成长的视角,很多环节的价格下跌还在过程中,但我们也看到了新能源整体估值到了相对较低的位置,从价值角度估值已经有吸引力。
截至2022年末,广发小盘成长已经连续持有圣邦股份(300661.SZ)18个季度、亿纬锂能(300014.SZ)14个季度、隆基绿能(601012.SH)10个季度。截至2023年1月20日,圣邦股份的总市值为667.01亿元,隆基绿能的总市值为3574.76亿元,亿纬锂能的总市值则为1732.84亿元,并不属于小市值的范畴。
刘格菘表示,自己对2023年的市场表现持乐观态度,疫情对市场的扰动影响逐渐减弱,生活回归正常化。高端制造业资产经历一年的下跌,估值已经回到历史较低百分位,随着生产、生活的正常化,制造业资产的表现也值得期待。本产品持仓比例最重的光伏、储能方向相对乐观。2022年底,光伏上游硅料价格明显下跌,产业链价格的下行,使得国内装机需求可能会重回高增速区间,海外需求预计会依然保持较高成长。
有调研狂人之称的姚志鹏,头号爱股是新宙邦(300037.SZ)。截至2022年末,嘉实新能源新材料已经连续持有该股21个季度。公开资料显示,这只市值360亿元的创业板公司,主营业务是电池、电容、有机氟、半导体等化学品等。
在季报中,姚志鹏表示,2023年就像穿越了隧道尽头的微光,经历了经济走弱和市场的下跌,市场有望逐步休养生息,迎来新的希望。伴随着年底地产三只箭等稳定政策的陆续出台,2023年经济有望逐步企稳,但是随着海外经济预期的走弱,经济进入过热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地产仍然面临居民加杠杆能力和信心的恢复,本身人口结构也已经逆转,出现较强周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2023年更多应该是一个地产企稳,内需引领下的结构性经济复苏。而这种复苏环境伴随流动性的稳定将是成长股最佳的投资环境。
2022年底毫无疑问是一次5-10年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我们都知道不要浪费每一次熊市给的买入机会。历次熊市后都会走出一批龙头企业能够通过企业盈利的扩张,伴随一定的估值修复在随后的数年出现数倍的涨幅。在市场大幅调整后的当下,我们再次面临这样的机会。在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场景下,市场中围绕着安全和发展为线索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军工装备、创新医药和国产软件等领域有望成为新时代的五朵金花,这几类资产的比较和选择很可能成为未来三年投资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