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杨健结局是什么揭秘 《狂飙》杨健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3-22 21:58:50作者:未知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了,但是有些时候的应用则让人觉得不适,近日,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2021年实施,那么,人脸识别技术有什么风险?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12月1日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毫无疑问,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带来便利性。抓捕逃犯、海关通关、信息录入、身份识别……
但技术带来的风险也显而易见,近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查报告2020》,其中提到,9成受访者称“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6成受访者认为该技术“有滥用趋势”;3成表示个人隐私或财产安全已因此遭受损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同样显示,参与测评的100款App中,10款“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人脸等生物特征是关键性的敏感个人信息。邮箱密码可以定期修改,但是人脸改起来难度可不小。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说,如果只采集人脸信息,未获得关联身份信息,隐私泄露风险不算大。但“商家”销售的个人数据中,个人手机号、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数据一并打包在内,就值得警惕了。
在这一领域,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数据存储也缺乏安全保障。用户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安全风险的主要担忧是,不知道某些场景下人脸信息是如何被收集、存储和处理的。
最近,圆通快递内部员工泄露40万条用户信息的消息炸了锅;今年5月,江苏也破获一起建设银行员工贩卖用户信息数据的案件,数据多达5万余条,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
这些虽不是人脸信息,但足以警示风险:人脸信息一样有被泄露的可能,而且一旦泄露,其关联的平台注册信息、银行卡、个人住址等信息很有可能一并泄露。
考试培训,技能提升,游泳健身,保健理财,不管什么推销电话打进来,一开口总能知道你姓甚名谁;你跟同事在办公室聊到某产品,随后便在手机App里看到广告;再加上某些企业家“中国人就是喜欢用隐私换便利”的大言不惭言论——种种现象,让人不免对个人信息安全环境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