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娃结交到优秀的朋友?我一直遵守这3个原则

更新时间:2022-11-24 11:25:22作者:智慧百科

如何让娃结交到优秀的朋友?我一直遵守这3个原则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学校由这样几部分组成:管理、师资、生源。

所以,很多人给娃择校,其实就是希望孩子有个优质的朋友圈,然而现状就是,未来学区房优势减弱,一个班级里可能就是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那当环境无法选择时,我们如何帮孩子结交优质的朋友?

怎么做?

1、孩子无法生活在真空,需要提高社交免疫力

每次谈到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坏”的方面,环境也好、接触的人或者事也好,不少朋友第一反应就是,物理隔绝。

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大的过程,会大过我们所提供的世界。

而当那一刻不可逆转的到来时,我们曾经以为牢固不可破的“物理隔绝”也就无复存在了。

这就好比预防感冒一样,一味地捂,不接触外界并不是治本,真正的关键是打造内在免疫力。

这就是我所提出的“社交免疫力”。


2、抢占先机,塑造孩子社交圈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社交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般来说,在2岁左右,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社交的萌芽,具体表现在他们会对邻居、服务员等生活中的人打招呼、微笑(当然心情不好时也会虎着脸或者哭)。

这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步,也是最脆弱的阶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才刚刚建立,他们只有确定自己是安全的,才会去扩张自己的社交圈子。

除了我们以前说过的,不要过度强迫孩子社交,还有一点是大部分家长经常会忽略的,那就是需要开始帮助孩子打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交圈。

我最建议的就是,寻找一两个和我们三观、教育观基本一致的家庭,最好孩子年龄也相差不大,形成“结对子”。


家庭之间互相约着一起出来玩,这样父母有社交,孩子也能有社交,并且可以把这样的玩耍形成规律化,发展下去。

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不断锻炼社交能力,而且相对固定的玩伴,可以让孩子更加安全地探索。

更加关键的是,孩子人生第一个“社交圈”是我们选择的,而大概率孩子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有深刻的友谊。

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批“良友”就形成了,这就奠定了孩子交友观的底色。

3、正面引导,建立交友观

给孩子建立了积极社交圈后,也不意味着孩子就不会结识“坏朋友”。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正是认识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上,会有良友肯定也会有损友。所以,我把小D每次的“坏朋友”,都看作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会做这么三步。

①、聆听欢迎

以最大的热情去了解孩子的好朋友。花时间听孩子讲她的好朋友。

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而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这一步不仅让我们不武断,更加全面了解孩子的朋友。同时,也是在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闪光点的。

帮助我们和孩子都能更加全面地看待每一个人。这种不是“非黑即白”的多元价值观,也是受益终身的。


②、侧面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聊聊不好的行为、无法忍受的缺点。

注意,是聊事情而不是聊人。这样,就把对这个人的“喜欢”和对这件事的“不对”剥离开来了,能够让孩子退一步、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

孩子和我们一样,都会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变得盲目。而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针对孩子的朋友,而是要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不要以为我们不让孩子接触“坏朋友”就能保护孩子了,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这件事不是遇到问题了,我们觉得不对了,就开始当场教育,没人喜欢在玩的兴头上被喋喋不休的。

好的教育不是发生在某个时刻的当下,而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浸润。

我从小D 3岁多就开始玩一个游戏叫“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下雨天出门打伞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遇到大堂里的邻居打招呼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当然,也不要幻想孩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有时小D就会故意说反,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这个游戏的好处是,让孩子开始建立了一个意识,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选择可以不同,但有好坏之分


这种意识就能影响到他们的交友,我们可以仍然爱我们的朋友,但是朋友的某些行为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

③、制止行为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问,那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了模仿那些不好行为了怎么办?

及时制止,说明原因,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就需要让他自食其果。

我并不赞成大家在教育的时候说,“XX是坏孩子,你不要去学他”。我不会把管教自己孩子变成了变相批评其他孩子,这么做,有害无益。

首先,你打开了谈判的机会,孩子肯定会问,“那他为什么可以这么做?”;或者孩子甚至会直接说,“我就是要像他那样做坏孩子”。

其次,我们也在破坏自己建立的规则底线,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的是,关于行为准则,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底线,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坏”,我们才不做某件事,而是这件事违反了我的处事底线。

如果两个孩子在现场一起玩,我基本上只会对小D说,“我们不打人,打人会让别人痛”。

记得当时小D现场也问过我,“那为什么XX可以打人?”,我在现场对她说的是,“在我们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小D仍然一意孤行,而且有孩子一起的时候,她大概率就会这样。

那么我就会告诉她之后的结果,“如果你仍然打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前回家了,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这和我们处理任何孩子自己的问题的原则是一样的,只针对自己孩子来处理问题。

还是那句老话,孩子未来一定会遇到很多影响他的“坏因素“,如果我们一味外归因,那么我们总会抱怨环境和他人。

而从第一次和每一次,我都内归因,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孩子的思维模式。

遇到问题,他首先考虑的是,我的为人准则,而不是,别人有没有这么做。

这才是真正的“社交免疫力”。


但太多成人在童年时,摔倒了怪桌椅;成绩不好怪学校;学坏了怪朋友。于是他们长大后,工作不顺,怪老板;生活不顺,怪伴侣和孩子;脾气不好,怪原生家庭。

成熟的人最重要的社会第一课就是,对自己负责,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堂课,请一定要给孩子上。

给云闺蜜的话: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

本文标签: 原生家庭  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