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罗浮山5A级名胜景区 惠州罗浮山风景区旅游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5-23 10:55:55作者:佚名
不论是被打湿的鞋袜、烧不开一锅热水的炉头,还是被草根扎破的气垫、大风中摇摇欲坠的帐篷,都能把满心期待的一次冬季露营变成再也不想经历的噩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冬季户外活动时,需要面对低温、烈火、寒风和冰雪四个主要敌人,它们有的张牙舞爪,需要用专业牢靠的装备抵抗;有的笑里藏刀,需要集中注意,时刻警惕;有时它们还会联合起来,给人致命一击,更需要综合应对,逐个化解。
实际上,露营爱好者小王已经在户外与它们多次交手,下文他的经历均以真实发生事件为原型,如果你经历过类似情景必会直呼“太真实了!”如果你没有体会过,读完这篇文章,让你之后不再经历悲惨教训。
低温
南方朋友离开电烤炉、北方朋友走出暖气房时,低温就开始与露营者为伴了,它会一直陪伴我们直到回到温暖的家中。是一个持续进攻、无所不在的敌人,并且时常与潮湿、水汽协同作战。
着装
“小王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那么多厚厚的雪,兴奋无比,肆意在营地奔跑玩乐,时而跟朋友打雪仗,时而直接躺入雪中。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脚底一丝凉意,原来雪被脚的热量融化,袜子被雪水打湿了。但兴奋的小王不以为意,继续在雪地上撒野,又一会儿,他的膝盖、肩膀和袖子也慢慢地湿了。直到玩累了,小王停下运动后,一股凉意猛然袭来,而已经被打湿的鞋袜、衣裤,还要陪伴他一整个晚上……”
有人认为,冬季降水是下雪,不会下雨,冲锋衣也就没有必要了。实际上,不论是降雪还是在挂雪的林间穿梭嬉戏,都会有雪落到肩膀、帽子上,时间一久,身体的热量就足以将它们融化,然后浸入打湿内层衣物。
▲即便是冬季,身体的热量也足以将飘落的雪花融化
如果你能时刻注意,及时拍打清理身上的雪,那还不用太担心,但是,如果你想肆意玩雪的话,备一件防水外壳十分有用。
与身上衣物不同的是鞋和脚,雪落在地上,必然会与鞋子亲密接触,鞋袜若被打湿,脚被冻得冰凉后实在难以入睡。所以,一双防水鞋在雪地里尤为重要。
▲排汗层、保暖层和防水层 图片来源/Arcteryx
这样看来,冬季正是分层穿衣法的真正舞台,低温环境下,将自己层层裹住既能保暖,又能抵御水汽。
大部分人都冬季出行都会自觉携带羽绒服,但腿部保暖时常被疏忽。温度低至零下时,日常保暖用的秋裤、抓绒裤都不足以给腿部保温。如果你不想在营地“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那一条合适的羽绒裤是下半身保暖的绝佳选择。
脚部的温暖是很多人入睡的前提条件,平时穿着的棉袜虽然舒适,但不论是保暖性还是排汗性,都难以适应冬季户外。一双厚厚的羊毛袜才是冬季露营的好伙伴,它更保暖、更速干,穿着起来也更为亲肤。
▲图片来源/Smartwool
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带上专为脚部保暖设计的羽绒袜,层层锁温。同时,一双备用的干燥袜子在冬季露营时也十分实用,万一袜子被打湿,还有一双备用袜伴你入眠。
即便在城市里,你是不是也有过身上穿得暖但手、耳朵被冻得通红的经历,所以头部、面部和手的保护十分重要,毕竟这些部位容易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帽子、面罩、头巾和手套等相应的保暖装备也是冬季露营的必备佳品。
睡袋
“晚上,小王钻入睡袋,过了许久也暖和不起来,可这次冬季露营他特地买了一顶“四季款”帐篷,按理说可以冬季使用呀?身上盖着之前夏天用过的信封式棉睡袋,在低温面前如同无物。但购买时产品说明上白纸黑字地写着最低可以到零下15度,应该不觉得冷才对呀……”
一些人像小王一样将帐篷视为营地保暖装备,而忽视了睡袋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除了棉布帐篷有基础的保温性,大部分户外帐篷,仅靠薄薄的几层面料,在静态环境下保温性能极其有限。
▲蓬松的睡袋是面对低温的武器 图片来源/Therm-a-rest
如果说帐篷充当了房子的功能,睡袋则类似于户外的被子。毛毛虫一样的睡袋,是冬季户外露营最主要的夜间保暖装备。
▲图片来源/Sea to summit
冬季的零下环境,甚至是零下十度二十度时,可想而知你必须拥有一床“厚被子”,木乃伊结构的高充绒量羽绒睡袋就是厚被子的户外版。切不可拿春夏时节用的薄睡袋代替!
各种保温材料作用的方式都是通过其蓬松中空的特质,制造出一定体积的静态空气,可以阻隔减缓身体与外界温度差产生的热交换,实现“锁住”热量的效果。而保温材料中,羽绒无疑是绝对的王者,它更轻量,更蓬松,体积也能压缩得更小。
▲更极限条件下的高山攀登也会用羽绒睡袋来保温 图片来源/Therm-a-rest by Ted Hesser
木乃伊结构虽然名字听着有些渗人,但其封闭性和包裹感是最好的。虽然钻在睡袋里无法自由动弹调整睡姿,但睡袋内任何多余的空间都会成为冷气躲藏的地方。为了进一步减少睡袋内多余空间,穿着或者在睡袋内塞入羽绒服也是增强保暖性的好方法。
睡袋厂商通常也会给出睡袋的使用温标,但绝不能用极限温标来作为购买时的参考标准。通常来说,0度以下的环境至少选择充绒量700克以上的睡袋。
目前一些商家给出的温标并不严谨,甚至使用一些模糊词如“羽绒棉”、“类羽棉”来误导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看清睡袋的填充物,切不可像小王一样听商家说啥是啥。不然后果轻则一夜哆嗦,重则有失温危险!
▲ 淘宝某信封睡袋号称四季通用,可填充的仅仅是化纤棉材料
总之,如果你不想在寒冷的冬夜被冻得睡不着觉,高充绒量的羽绒睡袋就是冬季露营最好的选择。
睡垫
“由于一天的疲惫迷迷糊糊入睡后,凌晨两点,小王毫无征兆地醒了过来,这次叫醒他的,是来自地面的冰凉。背后的寒气更为咄咄逼人,像针扎一样猛攻入小王的身体。再加之脚上潮湿的袜子,这一回,他再也睡不着了,只能抖动着身体,不断地看着表,一分一秒地盼着白天的来临……”
“千层盖不如一层垫”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露营时人体与地面有更亲密的接触,靠谱的睡垫尤为重要。加之睡袋背部的羽绒会因体重被挤压,保暖性大打折扣,而来自于地面的寒气相比于周遭空气中的低温有过之而无不及。
▲ 睡垫是冬季露营睡眠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 来源/Therm-a-rest by Ben Matthews
与睡袋类似,睡垫也是创造一定量的静态空气来阻隔热交换,有的睡垫还通过一些特殊材料反射身体散发出的热量。
睡垫和睡袋一样其实也有相应的温标,如果不放心参考指数怎么办?方法其实跟日常生活一样:多垫几层。睡垫的保温性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叠加,例如发泡棉垫或铝箔垫上再加一层气垫的使用方法,这样既可以规避气垫被扎破的风险,又能综合增加整体的保温性能,是冬季露营的不错选择。
▲ 垫在最下层的发泡垫可以防止气垫被碎石扎破 图 片 来源/Therm-a-rest by Ben Matthews
在不受限于装备体积重量的搬家露营场景下,露营爱好者们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带上行军床、羊毛毯甚至电热毯等豪华装备,配合上厚厚的羽绒睡袋,足以一夜安眠。
烈火
火是打开人类进化之旅的钥匙,给我们的祖先带来热量和更优质的食物。但它就像一个双面间谍,暗藏的危险伪装在温暖之中,若不时刻提防驯服,便不时冒出獠牙给露营者上一课,甚至让安宁的露营变成一场灾难。
▲图片来源/Robson Hatsukami on upsplash
不论是自己携带的气罐,还是山间就地拾取的木柴,其储存的能量最终都以火的形式释放出来。如今,用火已经成为露营的重要乐趣之一,但认识、操纵这把双刃剑,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篝火
“第二天早上,天气不容乐观,太阳躲在云雾之中,鞋子已经被冻硬,身上的衣服也没干透,寒冷依旧,小王决定生把火烤一烤。捡了捡周围的枯叶、树枝,总算是升起了一堆小篝火。火的温暖让人治愈,小王努力凑得更近来获得更多温暖。由于鞋子是湿的,他再将脚靠近火源也没有觉得暖和,本想着就这样慢慢将鞋子烤干,直到同伴突然说“化了!化了!”小王才猛然发现鞋底的橡胶已经在高温下变形融化,赶忙拿开。
不一会儿,营地开始起风,本来安静的火苗开始变得狂躁、乱窜,眼看着周围全是干枯的灌木,火舌好似就要引燃它们。小王心里发慌,赶紧用雪将火焰扑灭,慌慌张张一顿操作后,发现身上的羽绒服多了好几个洞……”
即便在冬季,火焰的高温仍然十分危险,并且由于环境温度低,这种危险更加以难被感知。小到烧坏装备、烫伤皮肤,大到引发山火、危及人身安全,冬季用火一定要格外注意。
▲ 注意怕高温的装备不要离火焰太近。 图片 来源/Tanner Moran on upsplash
篝火是开放式的,很容易失控。冬季山区干燥、风大、草木干枯,所谓“山上一把火,山下派出所”,原则上不可使用开放式篝火。
▲百度“露营 火灾”,总会出现触目惊心的词条
在非要篝火时必须借助防火布、焚火台等工具让火焰的热量远离地面,选择无杂草树木、远离帐篷等装备的开阔地带,并需要时刻有人看守,不要添加过量木柴以至火焰过高。在有风的情况下,严禁使用开放式篝火,否则很容易引发毁灭性山火。
▲ 冬季地面布满干燥的枯草枯叶,用火要格外小心 图 片 来源/Courtnie Tosana on upsplash
柴火炉
近年来,封闭式柴火炉成为了越来越多露营者燃烧木柴取暖的方式。柴火炉中的火焰不会到处乱窜,但燃烧的温度会使炉体持续高温,使用时也需避免接触烫伤。同时也不能在风大的环境下使用,否则帐篷的摇晃很容易影响炉子的稳定,也会造成不可控的帐内火灾。
木柴不是清洁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因此在安装时需要仔细操作,注意炉体的密封性、进气口和烟囱的通畅。
▲图片来源/Belltent
在帐篷内使用柴火炉时,炉体要与帐底做隔热处理,或使用无底帐篷。烟囱与帐篷烟囱口的接触部分需要做隔热,避免烫坏帐篷。
气炉
“由于天气不好,时有风的扰动,小王带的炉头在室外效率很低,他想起帐篷门厅里好像也能用炉头。在门厅中点燃炉头,情况好了一些,但他没有注意到炉头离背包太近,等他闻到焦糊味时,才发现背包上的又一个洞。他赶紧熄灭炉头,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无形且致命的杀手正向他靠近……”
户外炉头气罐是露营者用火的主要工具,气罐内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异丁烷等碳氢化合物,这些气体只要不是直接吸入,在开放通风的环境下,达不到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帐篷外或天幕下使用炉具最为保险。
▲ 尽量在帐篷外,平稳的地方用火 图片 来源/Msrgear
冬季户外遇到恶劣天气的可能性更大,典型如大风、雨雪,此时无法在帐外生火做饭,天幕也难以搭建,不得已只能在帐篷内点燃炉头。
实际上,在帐篷内使用炉头原则上也是不建议的做法,因为火焰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引燃帐篷及帐内装备,以及相对封闭的帐内的环境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窒息等风险。很多帐篷厂商和炉具厂商,都在使用说明中明确标注了禁止在帐内用火。
▲ “在封闭空间使用炉头会杀死你。” 图片 来源/Msrgear
帐篷、背包、衣物和睡袋等户外装备的主要材料是织物面料,均为可燃品,需要远离炉头,其中羽绒更是易燃物,得格外注意。
简言之,要确保炉头周围没有可被引燃的装备。因为即便是专业的炉头,也有失控或操作不当的可能。一旦火焰失控,便会发生连锁反应,你珍爱的装备可能瞬间报废。
▲ 露营装备中有很多可燃物,烧光就在一瞬间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炉头的支架在火焰的灼烧下是危险而烫手的物件,冬季环境下时常被忽略,熄灭炉头后切不可立即触碰炉头;冬季低温下气罐中燃料气化不充分,导致火焰微小,若要人为增加气罐温度则需要谨慎,时刻关注罐体温度,不能让气罐温度过高,否则有爆炸危险。
帐内通风
不要以为气罐中的燃料较为清洁就够安全,但环境中氧气含量不足时,同样会生成致命的一氧化碳!所以通风、加速帐篷内外空气流动与交换是十分必要的,而通风操作又与天气情况息息相关。
▲不要将帐底完全贴地,留出空间
在大风天气时,空气流动较为顺利,打开帐篷气窗,保证帐篷稳定即可。此时需要注意风会不会将炉头火焰扰动到周边装备上,需要合理、谨慎使用挡风板等装备辅助炉头。在无风的雨雪天气时,需要格外注意帐篷的气窗是否完全打开,同时视情况将门厅、帐底调节得更开放,增加空气交换的通道。
不论是炉头还是炭火,持续在密闭的空间中燃烧时,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的杀手便会悄悄靠近,在不知不觉中取人性命。
▲2021年12月,杭州某露营地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寒风
如果说低温寒冷是冬季露营打攻坚战的常规部队,那么风便是直击要害的特种部队,它以最高的效率,最凶猛的进攻给人们致命一击。它能迅速带走热量,吹跑装备,让人只能窝在帐篷里瑟瑟发抖,风是露营爱好者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敌人。
避其锋芒
“敌进我退”,在真正的大风面前,即便是再好的装备加持,我们也很难度过祥和温馨的时光,狼狈不堪是时常状态。所以首先要尽量避免与风正面交锋,在露营地预报有大风天气时谨慎选择出行。
在选择营地时避免将帐篷扎在风口,例如山谷间收束的窄口、暴露的山脊迎风面等等,同时视情况借助高大的遮蔽物来躲过大风横扫。
▲ 借助天然屏障给营地挡风 图片 来源/Pierre Bouillot on upsplash
地钉
“经历了上一次的惨痛教训,小王好好地总结了教训,购买了合适的睡袋、睡垫和防水鞋等装备,再次出发时,他自信满满,尽管这次出行比上次更寒冷。刚到营地,小王就犯了难,由于低温的持续,土壤已经被冻硬,他带的地钉怎么也插不进土里,甚至出现了弯折,最终勉勉强强也才用石头砸进去半截……”
地钉是帐篷的地基,如果没有坚实稳定的下钉,狂风会将帐篷连根拔起,甚至飞向天空。
冬季的土地由于经历长期低温,形成冻土。冻土的硬度不容小觑,多数铝制地钉基本不是它的对手。此时最可靠的选择是钢制或铁制地钉,并配上专门的营钉锤,方可更轻松地将地钉牢牢插入土中,不用临时找石头砸地钉。
▲地钉破土失败后的“尸体”
在一夜寒冷后,土中的地钉会与冻土紧密结合更为牢固,拔营时带起钉设计营钉锤更是方便,否则第二天收帐篷时只能对着冻在土里的地钉干瞪眼,拔不出来又不忍心舍弃它们。
▲ 有了可靠的营地锤可以轻松拔钉 图 片 来源/outdoormagic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钉问题还有一个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带着自己的地钉去小区、公园中的冻土提前测试一下,是否能顺利地入土和拔出,再安心出发享受冬季营地。
另一种情况是雪地下钉,常规地钉的细小程度难以固定在松软的雪面之上,需要用到专门的雪地钉、雪锚或踏雪板等装备。不同方法的本质都是增加固定点的受力面积,从而实现更强大的抓地力,最终打下坚实的“地基”。
帐篷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帐篷勉勉强强搭起来了。为了再次遇到不得不帐内使用炉头的情况,小王这次带了一顶大帐篷,直到傍晚起风前,一切都很好。帐篷的迎风面很大,狂风不停地把帐篷吹得严重变形,小王在帐篷里用身体努力顶住帐杆,与大风掰手腕。此时的小王十分后悔刚刚因为地钉难打没有拉好风绳。
到了晚上,风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小王只得先钻入睡袋睡觉。这次虽然不冷,但大风蹂躏帐篷发出的哗啦声让小王心惊胆战,他只能盯着摇曳的帐篷祈祷它不要倒下。终于,又是凌晨两点,半睡半醒的小王感到脸上不断有东西在拍打,原来是倒下的帐篷和仍不见停下的风,在这种环境下再钻出睡袋重新打地钉已经不可能,这又是一个不眠夜……”
在山野之中,我们没有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坚实外墙,帐篷就是帮你阻拦风雨的家,家的选择,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风雪环境下,多杆交叉的高山帐最为稳固,搭建体积较小的隧道帐、金字塔帐、配备高质量帐杆的圆顶帐也是不错的选择。
▲图片来源/Dylan Drego on upsplash
反之,一些搭建体积过大的帐篷则不宜在大风环境下使用,因为体积大意味着迎风面、兜风面大,帐篷承受的风力也大大增加。所以近两年流行的轻奢风大帐篷并不是大风环境下的合理选择。
风绳
在冬季大风环境下,风绳可以说是帐篷的承重梁,拉好风绳可以大大增加帐篷的稳固程度。大自然中的气候比城市中更多变,所以即便是到达营地时没有刮风,或者只有某个方向的风,也最好将风绳拉满。
▲图片来源/Pixabay
下午无风夜间起风,或者下午西风夜间北风,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如果你不想像小王一样在后半夜突然被倒塌的帐篷惊醒,就老老实实拉好各个角度的风绳吧。
冰雪
“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如果冬季营地没有冰雪,会觉得这一趟露营白来了,可如果来得太凶猛,它也会变成一个“搞偷袭”的敌人。
暗冰
哪怕是寒冷冬日,暖阳依然会给大自然带来片刻温暖。短暂的升温会让蓬松的雪融化,待到日落后,低温再次降临时,融化的雪又重新结合在一起,此时它不再松软,而是变成了紧实、光滑的冰。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就让部分营地地面形成了有一定面积的冰。
▲图片来源/Patrick Schneid on upsplash
当冰被重新盖上美丽的雪花,就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当你兴冲冲地大踏步奔跑时,脚下一滑,来一次与大地的亲密接触。所以一副简易冰爪是对付暗冰的最好武器,再简单的冰齿也比防滑的橡胶鞋底更能自如地应对冰面。
积雪
“第二天早上,小王只觉闷得慌,顶起脸上的帐篷,才发现昨夜经历了一场小型暴风雪。雪像奶盖一样盖在帐篷上,怪不得他觉得十分闷。昨晚慌忙遗落在帐篷外的锅炉、背包和鞋子也已经被雪覆盖,一些零散的小装备在雪里刨了很久才找到……”
雪花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户外,雪有时也不那么温柔。足量的雪会覆盖住地表的危险,包括让人崴脚的石缝,尖锐的石子和树根,这些可能让人陷入困境的东西在雪的掩护下更加隐蔽不易观察,所以在营地周围活动时,需要格外注意。
另外,持续的降雪会慢慢堆积,覆盖住露营者放在地面的装备,沉浸在欣赏雪花飘落之时,身旁的锅碗瓢盆已经消失在雪中。遇到大量降雪天气时,还是应该先将装备收纳到帐篷内,以免重要的装备被打湿或丢失。
▲图片来源/Sam Marx on upsplash
在强降雪的天气下,大量的雪花堆积会逐渐覆盖住帐底边缘,进一步增加帐篷的密闭性。这种情况虽然能一定程度地增加帐篷整体的保温性,但需要注意保持帐篷气窗的完全打开。
有必要时也得清理帐篷边缘过多的积雪,保持帐内通风,否则也会增加窒息风险。在一些更极端的环境下,过厚积雪甚至会给帐篷、天幕带来巨大压力,也需要及时抖动清除。
▲雪将帐篷覆盖 图片来源/Wolfgang Lutz on upsplash
结语
北方冬季干燥且气温极低,时常狂风不断;南方冬季潮湿阴冷,水汽的侵袭帮助寒冷突破露营者的防线;西部高海拔冬季同样严寒干燥,含氧量比春夏时节更低。不论你身处何处,选择在冬季进入野外需要十足的勇气、经验和智慧。
最近春寒料峭,仿佛冬天的尾巴还在,许多露营者心心念念的暖春也就快来临。如果你想再进一步,不错过大自然的每一个季节,就要好好防备冬季户外最常出行的四个敌人,开心出行,安全回家。
▲图片来源/Dylan Shaw on upsplash
尽管有了两次血泪教训,小王仍然对冬季露营心心念念。你还有哪些冬季露营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