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底线》自己被网民架到被告位置,才更加有意义

更新时间:2022-10-10 08:08:43作者:智慧百科

当《底线》自己被网民架到被告位置,才更加有意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亮】

“《底线》没底线!”

“《底线》魔改案件!”

“《底线》瞎编污蔑货拉拉案司机!”

“《底线》编剧以前是拳师!”

要不是网上吵的凶,平时很少刷剧的我不会去看这部律政剧。

一开始,光看别人的指控,我对此剧也感到愤怒,甚至发了条微博谴责,但还是秉承眼见为实原则,亲自去刷剧。看下来,发现自己被网络舆论带了节奏。

首先我觉得挺有收获,因为剧情很写实,帮助我增加了对法官、律师系统工作模式的了解。我一个律师朋友说,看的很带劲,因为我们工作时候就是像剧中那么说话的。我一个法院朋友说,看了两集就不想看,因为太像我们的工作实拍了,感觉看剧又像去上班一样。所以他俩是一个意思。


法院人纷纷表示剧情“写实”

第二,这部剧挺敢拍,取材于很多热门敏感案件,包括辱母案、弑母案、江歌案、货拉拉案等刷屏案件,还有很多“时代感”案件,比如女主播猝死案、丁克家庭离婚案、业主与地产商纠纷等等。当然,敢拍的另一面,也是想要借热门案件的流量吧。

最有趣的,还是网上的争吵把该剧本身也变成了被告。剧里律师们各显神通,有大搞煽动的,有互相串联的,现在网上几路律师也针对这部剧各显神通,周阳春、吴谢宇、刘鑫等案件当事人都被搬出来喊话抗议,群众们也是各执一词。好像剧里的人走到了现实中来。

看了这部剧,就会发现网上不少对该剧的指控是断章取义,但是仍然有意义。正如剧情中的案件,双方总是会断章取义,总是会争吵,而争吵背后总是会有隐情值得发现。

先说说刷屏文章指控的所谓电视剧魔改:

1、说该剧造谣货拉拉司机劫财又劫色。



其实剧里这话是女乘客的母亲说的,她跑去找律师施压,但是法官甚至律师都没有采纳这个指控。这个情节设置,明摆着是要表现原告与被告双方都会为了自身的诉求各执一词,而法官代表公正,不能轻信任何一方。

2、说司机形象难看,脸红红的,暗示司机酒驾。

这是真的。我也不喜欢司机演员那种表演,还有点色色的瞟了两眼乘客。但剧中法官反复强调不能根据一些外在现象就武断认定对方有罪。所以这似乎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一看司机脸红红的,就觉得他酒驾呢?

3、司机和乘客在路上争执。乘客反复说司机偏航了,司机说“你有病吧”。很多人包括货拉拉案司机自己出来说,原案件中没有说这个话。

如果要严格对应货拉拉案,案件裁决书中记载司机说过“你莫名其妙”,8次提到司机“态度恶劣”,之前也多次因为态度不好被人投诉。


货拉拉案二审裁定截图

4、说电视剧编造了司机提前在网上搜索“如何让人不知不觉死去”的情节。


没看过电视剧的,会以为这是编剧在造谣司机早就在考虑迷奸了。其实电视剧里是说司机的父亲得了前列腺癌,晚期,痛不欲生,叫儿子去买能够安乐死的药。司机是孝子,去配了芬太尼,但是又感到痛苦犹豫,一直没敢给父亲,就放在车上。

这个情节是要说明法律案件往往有复杂性,剧中法官就差点被这一条搜索记录迷惑,但最终依靠讲证据、重调查,搞清楚了事实。最高法的微博说《底线》的意义就是要减少偏见,倒也没错。

我看本集弹幕的反应,观众都因为这个情节很同情司机。


5、法官来司机家里调研,司机妻子向法官下跪,并试图在水果袋里塞1万元钱贿赂。现实案件中没有这个事情。

这个确实是剧里的情节。善意地猜测,可能电视剧是要借此表现普通家庭妇女的着急和不懂法。不过这几集明显就是要让人联想到货拉拉案,我的朋友天津工人郭德鹏就说:“案子才刚过去呢,当事人还在那呢,我要是货拉拉司机,肯定心想,别人一看这电视剧肯定觉得是在说我啊,那我肯定不干啊!”所以这个剧情被网民骂也不冤。

但是,但是,他们没说的是,电视剧也增加了女乘客母亲说女儿平时就很偏执的情节,这一点对女方不利。不过断章取义的人不说这一条就是了。



女乘客母亲说女儿平时就很偏执,律师提醒对判决不利

所以诡异在哪里呢?我的朋友,前律师林一五就说了,首先是有些女乘客的支持者包括一些“拳师”,不仅断章取义,还非说电视剧里的就是事实,TA们说:你看电视剧都说了,司机家属想贿赂法官吧,司机想劫财又劫色吧,所以只判一年是判轻了。

然后被“拳师”激怒的网民也跟着说:你看你电视剧会让观众误解事实吧!这等于双方都默认电视剧和纪录片是一回事了。电视剧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创作,综合了很多案件要素进行艺术加工。网民被带了节奏,结果挨骂的是电视剧。

那是不是说这部剧就没责任了呢?

我是从比较善意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剧的,我也真希望编剧是谨慎公正的,是没有夹带私货的,因为这个社会不应该被继续撕裂了。剧中涉及的几乎每一桩案件都曾在舆论上被利用,都给网民留下了伤痕。

比如货拉拉案一开始就不只是法律事件,而是社会事件,被投射了太多焦虑。比如这些年被水军、“拳师”和营销号煽动的男女对立,比如经济不景气时代阶层分化的焦虑。

一些势力挑动男女互相怀疑、敌视,再被网络炒作放大,影响了部分不成熟男女的心理,会让他们彼此遇到一些小摩擦就紧张敏感,上纲上线,激化矛盾。清华学姐、北师大电梯、N个学校的自习室男女占座风波……本来没什么大事,结果越闹越大。小作文乱飞,一心要让对方社死。

被害妄想症互相传染,男生亦不可免。他们害怕陷入人性的无间道,比如有人这样为货拉拉司机抱不平——如果司机当时为了救女乘客而去拉她的衣服,就会把自己的DNA留在女乘客衣服上,就会被指控性侵。这是想多了吗?但这种指控已经变得很现实。

再比如岳父灭门女婿案仍然历历在目,法官一审判岳父缓刑,毫无道理。这种从西方废死观念出发的不当判罚,引起了群众的愤怒和对法院的不信任。虽然终审改判,但是群众后怕,觉得要不是舆论闹大,就被蒙混过关,将深远地加重民众对法院和婚姻的不信任,而年轻人的婚育焦虑已经非常浓重了。对于废死迷信这类大问题,律政剧敢不敢碰呢?

年轻人还担心阶层固化,毕竟很多大学生也开始去做外卖员、快递员,我就遇到过一个货拉拉搬运小哥是上海体院毕业的大学生。但同时宅男宅女们又陷入阶层隔阂而不自知,不仅没法打破次元壁,也没法打破阶层壁,不善于和不同圈层的人打交道,互相嫌弃。女乘客不体谅货拉拉司机的辛苦和等待,货拉拉司机也不屑于乘客的紧张情绪。

所以只要涉及这些案件,都有大量情绪淤积在那里没有散去。电视剧既然取材于热门流量案件,那就必定会触碰到这些情绪和伤痕,理应做好准备。

不过我看到,支持该剧的一方,从高到低都是准备不足的,回应的也不是很在点子上,只一味强调电视剧主旨是不要有偏见,强调电视剧很丰富写实等等,没有去直面和理解群众的情绪。面对网民讨伐,关闭评论区,看得出来有些不知所措。

网上吵架永远是没理也能搅三分,不可能达成共识,法院遇到这种情况也头大,我理解。但我还是想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只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黑了。确实有人带节奏,但是有群众情绪基础在那里。

《底线》里有一段说的很好,就是方院长说,不要抱怨群众的怨气,我们法官不就是要倾听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怨气吗?要去打开心结才能把事情调解好。



所以,面对汹汹质疑,剧作方和指导方也不必感到惶恐或委屈。因为正是这种争吵让《底线》的意义有可能超出作品本身,甚至超出法律视野。

面对很多新型案件,《底线》试图通过“情与法”的框架来弥合一桩桩案件中的撕裂,但这些案件背后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情与法层面,涉及新的政经社会问题。

比如第一集就是主播猝死案,涉及当下席卷全球的互联网零工经济。传统社会劳动关系被互联网平台打碎重组,人人都获得了打零工的“自由”,也变成了漂浮的碎片,成为雇佣关系模糊的主播、外卖哥、专车司机、自媒体人……千百万人想做网红,社会经济脱实向虚。

法院解决不了这类大问题,法院只想解决一个女主播猝死的赔偿问题。《底线》的解决办法是确定劳动关系,辅以人性关怀。只是放在现实里属于杯水车薪,法律的条文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大规模运作的互联网零工经济已经很难用过去的法律来调节。欧·亨利的“编剧”手法也难以透彻描述这个世界。

毕竟只是一部剧,承载不了那么多,但是群众的期待就是动力,希望未来的剧目能站的更高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法官  法院  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