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吃是甜的还是苦的?生菜生吃会有寄生虫吗
2022-12-04
更新时间:2022-03-15 04:12:02作者:未知
近日,一辆载着103头仔猪的大货车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去往黄池村的蜿蜒山路上徐徐爬行,车轮压在尚未融化的路面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经过一个小时山路的艰苦爬行,夜晚9时,运载仔猪的货车安全到达了目的地——黄池村下袁坪社的一户家庭牧场门前,养殖户袁发太在邻里的帮助下一头一头往自家棚圈里转运仔猪。
这是民和县依托财政跨省仔猪调入奖补项目推进生猪复产增养,稳定全县“菜篮子”的一个缩影。
养殖产业加速复产
2020年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养殖业自身存在的疾病隐患,对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民和县主动适应疫情影响下的改变,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踊跃落实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多举措助推养殖业加速复产,进一步稳定了全县“菜篮子”。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沟乡南方庄村的东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有上千头仔猪。饲养员刘小强一边投放饲料一边仔细打量着每一头仔猪的精神状态,2名防疫员正在注射猪瘟疫苗。该合作社负责人蒲素君说,2019年11月,合作社饲养了400头生猪,目前已出栏200多头,纯收入40多万元,春节前还能出栏60多头。
2020年,民和县聚焦“六稳”“六保”,10月份实施跨省调入仔猪奖补项目,以财政“四两拨千斤”杠杆撬动作用,助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有养猪意愿的农户踊跃发展生猪养殖,养殖户每引进一头仔猪,市县两级财政奖补400元。
蒲素君紧紧抓住这一强农政策机遇,在县农牧部门的业务及防疫教诲下,从外省分批次调运引进仔猪1833头,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看着仔猪满圈的新态势,蒲素君高兴地说:“感动国家支持生猪养殖的好政策,目前合作社生猪饲养量达到2000多头,还有160多头母猪,平均每头母猪年产仔猪量按10头估算,每年至少繁育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
养殖规模延续扩大
峡门镇甲子山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善云毕业于新疆塔里木大学的动物营养专业,2009年大学毕业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不等不靠,依托自身所学专业优势返乡创业,念起了养猪“生意经”。
2010年,李善云筹资10万元修筑简易圈舍,购进8头母猪进行生猪养殖。到2019年,能繁母猪达到30头,育肥猪年出栏量超过400头,年纯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
今年,猪价一路看好,李善云盘算着如何扩大养殖规模的事儿,恰巧赶上民和县实施的跨省调入仔猪奖补政策,他索性从甘肃省一家养殖场调入引进仔猪245头,其中30头打算留做母猪,扩大仔猪繁育量。
说起今年的仔猪调入,李善云心里一直感动着负责全县跨省调入仔猪项目的民和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李宗辉和他的工作团队,因为李宗辉的一条及时的微信信息,为李善云节省了4万元的仔猪调入成本。
李善云说,仔猪调入项目实施后,他起初采用从新疆昌吉市引进仔猪,就在他准备出发赴新疆的时候,李宗辉发来微信,说甘肃省张掖市有一家养殖场品种优良,价格妥帖,运输路途又短,让他参考一下。
240多头仔猪的差价加上运输差价,从张掖引进更划算。李善云经过再三琢磨,取消了去新疆的行程打算,当日在李宗辉一行的陪伴下赶赴张掖引进仔猪。李善云感叹道:“就这么一条信息,为我节省了4万余元的仔猪引进成本啊。”
李善云说,这些育肥仔猪一般毛重达到100至120公斤就可以出栏,按照当前市场价估算,一头猪能收入4000多元。目前猪舍存栏380头,其中300头到2021年3月份就能出栏。
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李善云在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甲子山老村庄修筑了1500多平方米的新猪舍,他的发展目标是1000头规模。李善云表示,养殖产业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增添合作社收益,一方面可以解决本村七八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就业,还能以托养或代养的方式至少扶持10户有养猪意愿的农户靠养殖走上致富路。
政策护航资金引路
李宗辉说,为高质量实施好此次跨省调入仔猪奖补项目,项目实施前,县农牧部门组织县乡兽医站业务骨干和养殖大户代表到甘肃、山东、河北等省份的正规养殖场,环绕仔猪品种、防疫措施、市场价位等进行实地考察,尽最大努力让养殖户调入品种优良、价位合理、健康无病的仔猪。在仔猪调入期间,李宗辉带领兽医站业务人员,教诲帮助养殖户做好品种采用、运输车辆消毒、检疫手续办理等服务工作。
据介绍,截至2020年12月20日,民和县跨省调入仔猪奖补项目已实施结束,累计调入引进仔猪8000余头,涉及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养殖大户5家、一般养殖农户77户。
在强农政策激励和财政杠杆撬动下,有力催生了民和县农区畜牧业的复产劲头,初蔡湮成了以牛、羊为主,生猪稳定发展的新格局,全县现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7家、规模养殖场21家、家庭牧场5829家、规模养殖户18685家。截至目前,全县畜禽存栏量达到80.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4.5万头、羊存栏36.3万只、生猪存栏8.9万头、禽类存栏30.7万只,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民和畜牧业再次焕发出蓬勃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