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8-20 14:59:05作者:佚名
“外号”这个名词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但是给人起外号的行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各个朝代叫法不同而已。
唐代将外号叫“别号”,宋朝叫“诨号”,元朝则开始叫“绰号”了。
外号简单说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善意的昵称,指无侮辱性的对平常亲人朋友等人使用的称谓,更体现出亲昵、亲密的感情;二是恶意的侮辱性外号。给别人起的外号带有侮辱性。这种外号容易引起当事人的反感。
给人起外号的这种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起始于吕不韦。他在《吕氏春秋》中,给夏桀起了一个外号,叫“移大牺”。
这个外号是什么意思呢?传说暴君夏桀从小就力大无比,力气大的甚至可以拉动一斗牛。吕不韦给他起的这个外号,应该是根据夏桀的行为特征的,并不含有贬义。
那么皇帝里头首开先河的是谁呢?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灭掉项羽,做了皇帝之后,那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老刘家的人肯定跟着沾光。
刘邦也叫刘季,就是说他是家中的老三,他们一共哥四个。可惜老大刘伯死得早,刘邦做皇帝后,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就追封了一个武哀侯的称号;给他的二哥刘仲,封为代王;他的弟弟刘交,则被封为楚王。
从封号可以看出,就算是亲戚之间,许多时候也是人走茶凉的。刘邦活着的哥哥弟弟都是王爷,却只给他死去的大哥一个候,显得有些厚此薄彼了。
此时刘邦的大嫂带着儿子刘信母子俩过生活。后来刘邦给其他亲戚也都授予了各种封号,但倒侄子刘信这里,他却给“忘了”,所以刘信一直是平民身份。
他大嫂一看,怎么,把我家给忘了?于是气呼呼的找到老公公刘太公刘煓,开始诉起苦来。
刘太公一听,也是。刘信是自己长孙,他的叔叔当了皇帝,怎么能这么对待自己的侄子呢?虽然你大嫂当年对你有些刻薄,可你大哥在世时候对你还是不错的呀。
于是豁出老脸来求自己过去眼中很不成器的皇帝儿子。
刘邦知道缘由后,生气地说道:“大嫂这个人寡情义。”
刘太公劝解道:“你大嫂守寡多年,带着孩子过日子,挺不容易的,看在你大哥的面上,不封王,也要封侯啊。”
刘邦虽然记仇,也不好回绝。于是下旨朕封我贤侄刘信“羹颉侯”。
刘太公是个白丁,他不明白什么意思。一看刘邦封侯了,十分高兴。心说,大孙子虽然没有讨上王爷的封号,能封侯也很不错了。于是兴冲冲的来到刘信这里,给他们报喜讯。
刘邦的大嫂在那里翘首以待呢,一看老公公兴冲冲的来了,知道事情办成了。马上喜上眉梢的给老公公倒茶让座。
等刘太公一说给刘信封了个“羹颉侯”,一愣,马上痛哭起来。
这一下把刘太公搞蒙了,人家封爵都是欢天喜地,我老刘家人得到爵位怎么如丧考妣似的?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刘邦封的这个“羹颉侯”,羹颉,就是用勺子刮锅底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锅里没饭了”。
为何刘邦份刘信这个称呼呢?原来,这个外号是他大嫂当年挣来的。
当年,刘邦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不时地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来家里蹭饭。大嫂对这个吃闲饭的小叔子满眼看不起。
一天,刘邦又领着几个闲汉来了,大嫂一看他们要进门了,抬脚到灶间,故意用铁勺把锅底刮得嗤嗤响,同时狠狠地敲锅嚷道:“没了!没了!”
这些闲汉们虽然一天游手好闲,但并不是笨人。一听这动静,猜着锅已见底,没饭可蹭,扭身拜拜了。朋友出门后,刘邦前去掀开锅盖一看,锅里剩有不少饭,自此记恨在心,从此再也不登大哥家的门。
当上皇帝后,刘邦大封亲戚功臣为王为侯,唯独对大嫂生的侄子刘信不理不睬。
事情的原委就是这样,没想到刘邦这么记仇,事情过去多年了,他心里还嫉恨着呢。刘太公这是也是无奈的叹口气。皇帝说话,那是金口玉言,是不能更改的。
此时的刘太公只好安慰起儿媳妇来,别管什么“侯”,有总比没有强吧?好歹也是个爵位。那刘氏还能说什么呢?只好接受了这个称号,还得感谢圣恩呢。
此时的刘信已经长大成人,目睹了这些,他发誓将来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让三叔看看,自己也不是窝囊废。
刘信领舒、龙舒两县的封地后,看到“龙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而岗区多干旱。于是要好好治理这里的干旱问题。他带领着百姓在舒城县七门山下拦河筑堰,共筑3个堰霸,工程建成后,“七门三堰”的水利工程惠及十余万亩农田。
刘信生前兴修水利为老百姓做了好事,死后被百姓尊为“舒王”。刘邦不给他封王,百姓封。而且这个“王”的含金量十足。
可见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是永远记得你的,所谓的“公道自在人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