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杨健结局是什么揭秘 《狂飙》杨健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1-18 11:06:41作者:智慧百科
众所周知,历史从不是任由人随意涂抹装扮的小姑娘,所以对于大多数导演和演员而言,讲述群众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塑造大众耳熟能详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既可能是个一夜成名的机遇,也可能引来不少诟病和争议。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影视作品中该如何来塑造林彪。历史上的林彪本就是极为复杂神秘的人物,当把他的形象搬到影视作品中,该写还是不写、该褒还是该贬,对于导演和演员们都是不小的挑战。
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了拍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故事片的任务,林彪作为辽沈、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拍不拍、怎么拍的问题让制作组十分为难。
最终,杨尚昆的一句话为中国银幕留下了第一个完整正面形象的林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进入1980年,华语电影将迎来了最耀眼的时代,《庐山恋》、《巴山夜雨》、《城南旧事》一吐旧日沉闷,重寻艺术青春。
《四渡赤水》、《彭大将军》等主旋律电影也不再只有一个个个标准化、脸谱化的英雄形象,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不少人情味,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中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先辈们。
历史革命题材电影在当时非常火热,电影制片厂爱拍、观众也爱看,火热到什么程度呢?
就拿主席的特型演员古月来说,198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西安事变》是他首次出演电影,同时也是首次饰演毛主席。
算到1995年《金戈铁马》,仅15年时间他就在19部电影、电视作品中饰演过不同时期的毛主席,年龄从三、四十岁壮年跨到晚年岁月,使古月一夜之间从名不经传到家喻户晓。
就连香港的影评人黄爱玲也说,"全年的内地电影界,由上而下四处弹奏主旋律"," 稍微叫得出名字来的,都是献礼影片"。
不过,拍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绝非易事,数量一多,难免质量参次不齐。
彭总的亲属曾就影视作品形象塑造向有关部门写信,信中直言:"除少数较好外,符合于历史真实的甚少。有些虚构过于离奇,甚至有歪曲彭总性格的描写,而至有损于他的形象,看到这些情况,我们心里很不安"。
连拍摄彭大将军的影视作品都会出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那么如何去塑造林彪这个角色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林彪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他在战争年代凭借顶尖军事才能立下汗马功劳,但到七、八十年代,林彪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绝大多数群众都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只能是反派角色。
这可难坏了各位导演编剧,总不能让一个反派去四渡赤水和建立东北根据地吧?
于是,在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中,林彪被极力淡化,留下一个背影、侧身,台词不过四五句。
比如1983年上映的电影《四渡赤水》中,原本历史中占据最长篇幅的林彪被删减到仅有两三句台词,甚至角色连同扮演者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演员表上。
也有不淡化的,那就只能以"反角"出现,这样的作品倒是备受欢迎。
1980年,中央实验话剧院26岁的青年演员李雪健凭借话剧《九·一三事件》夺得首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李雪健饰演的"反角"林彪开创了林彪形象塑造的先河,将后期林彪的阴郁、算计演绎得入木三分,因为演得太像,一些老同志甚至都拒绝与"反角"林彪的扮演者李雪健握手,李雪健从此走红。
八十年代的大主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几大电影制片厂中,要说拍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那八一电影制片厂是绝对的质量保障。
不仅广受国内专家、观众欢迎,而且多次拿下国际大奖,最重要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拍电影。
80年代开始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开始重大军事题材创作,九十年代推出了一批质量极高的军事巨片,其中《大决战》系列电影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对林彪银幕形象的塑造也贡献最大、影响最深。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已经立下拍摄三大战役电影的计划,但由于种种条件的不成熟,始终未能如愿。
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电影事业重获新生,到1986年,中央指示要将三大战役拍摄成故事片,研究决定后,任务交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对于这个项目,八一厂看得重中之重,一方面三十年的愿望与计划终于得到落实,一方面中央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亲自关照,督促各方尽快组织力量,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要尽快尽好完成这项任务。
杨尚昆同志是三大战役的亲历者,期间他曾协助周总理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为全国解放战争做过大量工作,三大战役的过程和细节他都记忆清晰。
在电影《大决战》系列创作初期,杨尚昆不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还特意嘱咐要剧本一定要站得住脚,"剧本不好不拍"。
杨尚昆指示过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的剧本创作班耗尽心血,反复征求各方意见,采访数百名相关人员,用六年时间完成三部剧本的全部创作,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不过,最为困难的,不是寻找散遍各地的亲历者,不是翻阅浩瀚书海,而是该如何去拍摄林彪。
八一电影制片厂就该如何写、如何拍林彪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
最初,有人提出像《四渡赤水》中那样拍,一笔带过,最多有个背影或者是侧身;又有人说还是拍成反派吧,虽然与历史不符,但观众也更能接受一些;最后又有人说,与其乱写不如不写,干脆把这个人物抹去了。
这个问题在《大决战》拍摄制作组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分歧,已经严重影响到创作拍摄的进度,可八一厂谁也做不出、做不了这个定论。
因林彪形象塑造的问题,电影几乎拍不下去了,对《大决战》十分关心的杨尚昆得知了这一状况,立即作出指示:
"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作为多年战友,杨尚昆对于林彪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林彪的好与不好杨尚昆最是了解不过,他们曾经共同出生入死,为了革命理想而奉献奋斗。
他见识过林彪"好的阶段",可是他也亲历了林彪"坏的阶段",直至最后落得个机毁人亡的结局。
林彪的扮演者回忆,《大决战》完成之后,杨尚昆特意询问"林彪呢?",然后紧紧握住演员的手,神情极为复杂。
杨尚昆的话使八一电影制片厂上下都松了口气,拍,不仅要拍林彪,而且要拍林彪"好的阶段"。
只是问题又来了,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完整正面的林彪角色可以借鉴,《大决战》创作团队必须要做一件开创性的工作,这对于各个部门都是巨大的考验。
剧本创作班终于又打起精神,认真地查阅林彪相关的资料,力求将"好的阶段"的林彪真实还原,选角部门也出动了,加紧到全国各地去寻找适合饰演林彪的演员。
不断地录像、面试、筛选,不仅要形似,更需要神形兼备,前前后后找了30个"林彪"来,最后众里挑一在黑龙江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找到了马绍信。
马绍信是在1989年4月才走进《大决战》摄制组,他此前是一名话剧演员,虽然已经在舞台上扮演过60多个角色,但并没有电影拍摄的经历。
当他过关斩将拿到林彪这个角色后,其实心中仍有许多的不确定。指挥辽沈战役时的林彪才刚到41岁,而马绍信此时已经51岁了。
为了尽量弥补年龄造成的外形差距,马绍信决定在神态上多下苦功。
他先是主动去采访与林彪有过交往的人员,包括刘亚楼的夫人,林彪的秘书、作战处处长,以及林彪的女儿林立衡,然后根据他们的描述做了几大本笔记放在床头,每天琢磨角色的时候就翻一遍,生怕自己的表演会有穿凿附会的地方。
天道酬勤,1991年《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刚上映,马绍信所饰演的林彪就受到了广泛好评,不少四野老兵看得涕泪纵横。
尤其是在彰武火车站的那场戏,短短两分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经典镜头,而这成片中的短短两分钟,摄制组与马绍信在天寒地冻中整整拍了一个星期。
传闻,林彪的女儿林立衡在看过电影后,曾走到马绍信身后,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毋庸置疑,马绍信所塑造的林彪这一角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不是像从前的作品中那样"坏"得成功,而是林彪也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好"得很成功。
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又再次成为了电影界的热门,不少年轻观众都愿意通过影视作品去了解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一路以来的光辉时刻。
该如何在主旋律电影中处理好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三十年前的电影《大决战》已经通过林彪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必须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