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战》点金成铁:它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更新时间:2022-08-19 11:08:13作者:佚名

《玫瑰之战》点金成铁:它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陈建新

《玫瑰之战》的豆瓣评分终于出来了,果然只有5.1分。

此前颇有宣传稿气质的“有网友称”:“谁说内地拍不出好看的律政剧,看看《玫瑰之战》,演员、剧情、人物设定、专业知识,样样不缺,绝对会大爆。”让人差点信以为真。

首先,《玫瑰之战》是13年前大火的美剧《傲骨贤妻》克隆版,在人设、剧情甚至台词上不乏照抄处,且日韩此前已有克隆版,略“参考”一下,就能交作业。

其次,《傲骨贤妻》培育出一大批忠粉,只要不太离谱,他们都会点赞。

其三,全程无槽点,横跨女性、职场、公正、中年危机等焦点议题,处处都能加分。

考虑到有袁泉、俞飞鸿、黄晓明、高曙光等名演员担纲,想给《玫瑰之战》差评都难。没想到,创作团队还是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智剧情、变脸式演技、俗套爱情、过度磨皮……《玫瑰之战》确实是“演员、剧情、人物设定、专业知识,样样不缺”,可这就是好剧吗?如果与人无关,与灵魂成长无关,只是技术指标相加,又有什么意义呢?

把废铁点成黄金,是高科技;把黄金点成废铁,也是“高科技”。而后一种“高科技”,也绝非一天就能打造成功。

“文摘式”创作是伪专业

想从根本上毁掉一部好剧,离不开一个“伪专业”的管理层:张口闭口专业,有不错的学历,有成功案例,偏偏没有创作者最起码的素质——对人性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创新的热爱,对变化的敏感。他们所谓的“创作”,就是阅片无数,四处剪贴,用不断转换语境,虚拟出自身的“高度”——你说剧情,他说市场;你说市场,他说融资;你说融资,他说国际……所有失败都有充足的理由,甚至比成功看上去更充分、更雄辩。

这种文摘式的“创作法”选中《傲骨贤妻》,只因为它外在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它的内核——女性成长。娜拉出走之后,并没进入童话城堡,而是来到血淋淋的现实,背叛、市侩、欺骗、相互利用,以及漫无边际的冷漠。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女性想成功,必须把自己变得像男人一样,可她真能接受并融入那些“天经地义”“必须如此”的男性价值观吗?

在《傲骨贤妻》中,女主艾丽卡始终是抵抗者,她拒绝被同化,拒绝世界给她的种种定位。可在《玫瑰之战》中,顾念(袁泉饰)逃出家门后,遇到的却是“金手指”丰盛(黄晓明饰),助她“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以,她无需自我反省,绝无灵魂苦痛。她从一开始就足够完美,只需“适应”一下环境即可。尤其是她的老板令仪(俞飞鸿饰),与其说是职场精英,不如说更像街道大妈:过高的自我评价,对八卦永无止境的热爱,灰色人生经验,对情感的负面认知,远超她的职业素养。

再加上老谋深算、一心为敌的同事,与女主竞争的愣头青,有故事的女助手……这些“国剧标配”能从宇宙飞船一直拍到乡村故事。经此格式化后,女主已不再是人——她与现实无关,与人类基本情感无关,与精神世界更无关。

剧本竟能偏离原作

这么远

说说《玫瑰之战》的剧本问题吧。

首先,节奏比《傲骨贤妻》至少慢一倍。

《傲骨贤妻》一集能装下的故事,《玫瑰之战》要聊上两集。善意去理解,这种缓慢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懂,也许能扩大观众群体。可为把故事抻长,不惜加“滥梗”,比如女主家庭出事后,昔日邻居变脸,为强调反差,硬塞入一段此前女主给邻居送烤火鸡的情节,这种小品式情节逼得袁泉只能露出一脸灿烂的假笑。

女主帮邻居的孩子脱罪后,拒绝了邻居的求和。《傲骨贤妻》中女主采用了体面措辞,《玫瑰之战》则改成撒泼式的语言,貌似解气,却自降品位。

似乎是嫌节奏太快了,在该故事中,《玫瑰之战》另加入查自家摄像头的情节,而这种“为悬疑而悬疑”堪称减分利器。

其次,动辄加入反智情节。

在《玫瑰之战》中,为表现女主首次回到职场不适应,刻意加入案卷落地、打翻水杯、文件被沾湿、回应时结结巴巴等细节。这种罐头情节几乎在所有影视剧中都能看到,让职场精英的能力突降到低于常人的水准,未免不近情理。

显然,这种情节根本不是从生活中获得的,而是坐在办公室里编造出来的。所以,编剧才敢让男主丰盛在败诉前给对方律师打电话,做无谓的动之以情。可他情绪虽低落,却不忘“正事”——与女主逾矩,并近乎故意地让别人看到。这种“因情绪而失控”的歪逻辑经历代脑残相互抄袭,终成“合理”,竟又搬到《玫瑰之战》中。

其三,用磨皮替代金句。

《傲骨贤妻》火爆,与其中金句横飞亦有关系,可在《玫瑰之战》中,几乎找不到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女主作为一个不担心房价、不考虑未来、不在意物价上涨的“空气人”,她当然不需要金句,就算说出来,也没人信。她只需遇事做出一脸坚毅的表情,编剧自会安排别人帮忙,于是,磨皮胜于感悟,所谓女性成长,依然是花样卖脸。

表情包式的表演

不能怪演员

编剧挖的坑太大,把演员逼成一个个表情包。

为呈现男主的潇洒,丰盛玩起美式棒球。女主似乎生怕不被误会,两度为工作琐事闯入球场,当别人知趣地退场后,女主竟坦然让男主教打棒球。为卖高端生活方式,宁可牺牲合理性,最终只能靠意外事件戳破窗户纸。而这层窗户纸不过是:女主享受了女友的福利,却不承认双方有关系;男主付出男友的关爱,却要冒充是“普通关系”。只此一招,便把两个成年人变成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让演员进退失据。

丰盛面临辩护失败那一段,黄晓明的表情管理堪称泥石流——不仅与此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潇洒感的反差太明显,且超出普通人能理解的层面。

如此夸张,因为太多逻辑BUG系于此:

首先,丰盛只有表现出超过常人的善良,才能赢得女主芳心。

其次,不过度痛苦,两位精英便丧失了逾矩的借口。

其三,这才能调动女主的前夫出手。

其四,把一个反智的结局变得合理化。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剧中方旭与叶勤勤这条线,完全是一个中二故事。叶勤勤藏头露尾,方旭只好追问她的中学同学,却每次故意般地不问全,然后根据片面信息兴风作浪。这种拙劣的情节设计,逼得演员不装傻都支撑不住。真是辛苦演员了,竟能每次能演得比上次看上去更傻一点。

将孩子气式的情感发泄当成“戏剧性”,将“面部扭曲变形”当成演技,这是《玫瑰之战》对《傲骨贤妻》的最大误会,犹如儿童模仿成人,只见皮毛,却理解不了其中逻辑。

在《玫瑰之战》中,前夫、前婆婆、女儿都被设计成工具人,除了为女主成功做铺垫、制造枝蔓情节外,再无作用。不是演员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已被提前清零。他们必须陪着女主生活在无烦恼、无细节、无感悟的氛围中,制造麻烦,并偶尔感动女主。

国剧千万别变成国足

市场化本是好东西,可两件事却恰恰相反:一是男足,一是影视剧。

市场的价值在于高效配置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在市场化初期,创作突然变得多元,许多过去很难拍的题材也可以拍了,许多外行也能参与创作,带来了活力。可影视与足球一样,尚未完全市场化,几番博弈下来,更善于创作者未必胜出,倒是更会把握规则者往往能笑到最后。

从结果看,导演、演员、编剧等专业分工存在被异化的风险,成了制片人说了算,导演等于副手,演员等于明星,编剧等于秘书……名义上以市场为中心,实际是扩大了资本的话语权,一句“市场需要”,足以压倒所有创作需要。当导演、演员、编剧等都成了生意人,都在琢磨观众需要什么时,自然会修炼出“点金成铁”的大招。

在生意眼中,《傲骨贤妻》只是好故事、好人设、好桥段、好猎奇。处处学招法,毫不顾灵魂,让一班从没被它感动过的人,从没体会过女性自立、女性成长的骄傲感的人去演绎它,则傲骨贤妻也就成了葵花宝典。

《玫瑰之战》并不孤独,它不过是近年来诸多不成功的“职场剧”中的一部而已,各方都很努力,却换来如此结果,这恰好是国足“摸索”出来的失败模式,国剧会不会也落入其中?该如何避免?至少,目前还看不出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标签: 玫瑰之战  傲骨贤妻  演员  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