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演员90%是导演亲戚,一波“虎”操作后,竟拍出了国产片良心

更新时间:2022-09-01 19:06:57作者:未知

片中演员90%是导演亲戚,一波“虎”操作后,竟拍出了国产片良心

什么是「好戏」

著名剧作家曹禺说过,最好的戏不是观众跟着你一起流泪,也不是表演结束后观众给你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而是观众在走出剧院后,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电影。

好的电影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后劲儿”特别足,观众看完之后久久难忘。

后劲儿大的经典影片有很多。

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在1994年上映之初被认为是邪典片,瞎胡闹一通。



给本片谱曲的赵季平,也认为剧本“怪异得很”,拒绝署名,最后票房也不甚理想。

但是98年后,本片借着互联网的浪潮才把“后劲儿”释放出来,立刻成为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

当年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惨败,于是他决定拍一部商业片“站着把钱赚了”

然后就有了《让子弹飞》。

三大影帝聚首,剧情又跌宕起伏,这部“爽片”立刻破了当年的票房纪录。



然而,多年后大家才发现,这部影片的内涵才更爽。

比如“六子吃没吃粉”的隐喻。

比如“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的讽刺。

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应验,有网友甚至调侃应该给这部神作申遗。

比如《美国往事》

观众在3个半小时的时长里,跟随主角经历了一生的悲喜。

很多人初看时,只是看了个热闹,后来有了人生阅历后,才体会到影片的精髓。



有网友这样评价:

“一年多以后,我将它从四星改为了五星,期间未曾多看一遍。”

最近又出现了一部后劲儿很大的电影,它就是由海清主演、李睿珺执导的《隐入尘烟》。



这部电影的“后劲儿”有多强?

它是7月8日上映的,上映一周票房只有300万,豆瓣开分不过7.8分,几乎是扑街预订了。

然而随后一个月,它却靠着后劲儿完成「起死回生」

如今上映50多天,豆瓣评分从7.8分涨到了8.5分,票房也突破了3500万,最终票房很可能会突破1.2亿。



「隐入尘烟 后劲」的词条也登上了热搜,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这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隐入尘烟》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很多新人导演都喜欢选择这一题材。

一方面是成本低,一方面是容易拿奖,所以这些年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贩卖苦难的农村电影。

演员郝蕾在《导演请指教》中就尖锐地指出:

她做电影节评委时看了太多这类的电影,从镜头语言到剧本创作全都一个路数,她都快看吐了

看来想拍一部农村题材电影很容易,但是想拍出个人的鲜明风格就很难。



贾樟柯给这类电影赋予了「悲悯」,郝杰给这类电影赋予了「野性」,万玛才旦给这类电影赋予了「想象」,毕赣给这类电影赋予了「魔幻」

而导演李睿珺则用这部《隐入尘烟》,给这类电影赋予了「后劲儿」

有的观众甚至评价其为“2022年度最佳”电影,没有之一。

然而,这部电影真的如传言一样,拍得那么好吗?那么扎心吗?

好,到底又好在哪里?扎心,到底又扎心在哪?

今天咱们就把影片扒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部电影。

1、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农村。

一个残疾妇女曹贵英(海清 饰),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马有铁(武仁林 饰),两人相濡以沫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悲喜。

很多观众是被影片营造的真实生活场景给打动,“逼真”也是《隐入尘烟》的底色。



这种逼真,体现在影片的故事里

比如打基子盖房,去城里献血,去田里割麦子,刨洋芋,晚上在路边烧黄纸……

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经历或见证过这类事情。



影片在展现主人公种地时,完整地展示了耕种、灌溉、收割、脱粒等过程。

在展现主人公盖房时,完整展示了挖土、和泥、倒模、垒墙等过程。

观影时我一度觉得自己在看农活教学片。





这种极度写实的拍法,对于久未闻到乡土气息的观众来说,有着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



这种逼真,体现在影片的细节里

比如麦穗,可以逆时针旋转;



比如用草,编一个驴;



比如吃饭时,给母鸡喂饭;



比如用麦粒,在手上压出一朵花;



比如,扶正被刮倒的玉米秆;

比如,去邻居家看电视;

比如,看家燕喂食幼崽。



这些细节真的太生动了。

如果导演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即使再有才华也绝不可能拍出这么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这种逼真,还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

我想给海清送上敬意。

她选择这部戏是有些不“理智”的,辛苦好几个月最后影片很可能无法上映。



即使上映了,去看的人也不会多,宋佳、朱亚文主演的《诗人》,票房也才102万。

但当李睿珺发给她剧本后,她立刻被主人公的故事深深打动,瞒着身边的人接下了这部戏,然后一拍就是10个月,期间还推掉了好几个商业片的剧本。

2020年春节,在疫情闹得最凶的时候,海清告别家人前往李睿珺的老家提前几个月体验农村生活。



她就住在李睿珺的姨妈家,和他们同吃同住,时间长了她也学会了喂驴喂鸡她也习惯了好几个星期不洗澡,她甚至习惯了走几公里的山路去拍摄现场。

有一次助理去找她,海清就在村民里坐着,助理找了半天愣是没发现她,海清那一刻觉得自己融进去了。



开拍时男演员因为疫情来不了,导演直接让自己的姨父演男一号,这对于海清是个挑战。

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不用演,用海清的话说就是「真品和赝品放在一起」,双方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为此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真正开拍后她迅速进入了状态。



影片中贵英是个残疾,走路有问题,海清就和导演讨论如何走路,然后她就一瘸一拐地走,甚至在戏外都习惯了这种走路姿势。

当她拍完回到上海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西北漫天风沙,每次拍完后她的脸颊上都长着砂砾,10个月后海清觉得自己老了10岁



也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换回了她在影片里的惊艳绽放。

很多观众表示,如果不看演员名单,单看电影根本不会认出女主演就是海清

如前文所说,本片的男主角武仁林是导演的姨父,是个真正的农民,因为原定的主演来不了他临时顶上去了。



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整部影片就是在演自己,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和海清努力表演出来的真实,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艺术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整部影片就在这种真与假之间,对这句话,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2、

当然,光有“逼真”远远不够。

贾樟柯也找来自己的表弟韩三明来演《三峡好人》。

毕赣也找来自己的姑父来演《路边野餐》。

他们也都出身农村,拍出的电影也很真实。

所以说,“逼真”只是地基不是特色,打好了这个地基,导演才能使用自己的独门武器拍出真正风格化的作品。

我们一直在说,《隐入尘烟》后劲儿大,这意味着观众一定能在有限的观影体验里听到过弦外之音,看到过画外之意



而导演李睿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有一个「神奇画框」

他给观众看到的只是画框里的内容,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思维却不自觉地飞到了“画框之外”。

影片刚开始,这个画框就出现了。

一头驴出现在画框里,像一则寓言的封面一般,故事的帷幕徐徐拉开。



随后的电影里,这个画框一直都在,只不过进行了变形

它可,是一扇门



可以,一面镜子



也可以是,一张相片



抑或是,一扇窗户



更多的时候,这幅画框是放置在镜头之外的。

海清就说过,在拍摄时现场周遭明明一片荒凉,但是拍出的效果却像油画一般。

这就是「画框效应」的存在。

影片的底色是真实的,西北的环境是荒凉的,片中主角是麻木的,可是因为有了这个画框,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双人构图法,造成了这种「画框效应」

比如,张永福儿子求村民献血



比如,有铁和商贩讨价还价



比如,被送宴席上的剩菜剩饭



而有铁和贵英感情的变化几乎都是靠这个画框完成的。

,两人初识



,两人拍婚纱照



,两人坐在黄沙里



,两人在别人家看电视



,两人在新家里互诉衷肠



,两人在田里干活



,两人在河里洗身子



导演真是把最简单的对称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观众与其说是看一场电影,不如说是看「一幅幅流动的油画」

一套房,被抽象成了由汗水浇筑的方与圆



一个家,被抽象成了一房、一树、一驴和两人



这一幅幅画框将观众的情感牢牢框住。

贵英明明是递上一瓶水,我们却感觉她递过去一个太阳般的温暖



水里的草鱼苦涩难咽,但我们看的时候也觉得馋。



大雨袭来泥砖随时被毁,听着曹贵英诉苦,可是我们却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这个神奇的画框,框住了稍纵即逝的幸福。



也框住了爱人离世后无尽的痛苦。



真实的生活是平淡无趣的,这个神奇的画框却起到了浓缩情感的作用。

一切爱恨,却都凝聚成那一帧精美的画面。

这个画框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影片中的台词。

主角有铁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一辈子和驴在一起的时间,比和人的时间还长。



可是影片中,他有时候却突然会化身“哲学家”,说出一大段充满哲理的话。

比如贵英不让他吃掉在地上的东西,他说:

“啥不是土里长的,土是最干净的。”



比如在田里耕地时,他说:

“我们长着脚,又能去哪呢?还不是一样长在这块土地上。”



比如他回忆起小时候村里有个疯子,疯子曾经说: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在漫长的岁月里,有铁很可能是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实人。

可是导演用一个隐形的画框,把他散布在几十年岁月沉浮中的人生感悟和只言片语汇总在一起,竟然形成了语录,一个「农村哲学家」就立起来了。



这个画框还出现在剧情里。

两个边缘人物相互依靠,他们的生活是冗长且无趣的,但是导演依然用三个画框,框出了三段剧情。

一个是献血。

本来是个苦情的故事,但是因为贵英一个关切的眼神而彻底被治愈。



一个是收种。

贵英因为身体铲不起一捆麦子,试了几次都不行,有铁等急了,责骂了几句,贵英也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



但是在下个镜头里,有铁却像哄小孩一样哄好了贵英,没有太大波澜,观众却看得“惊心动魄”。



第三个是盖房子。

两人费尽千辛万苦盖好房子,把结婚时的喜字又重新贴在床头,贵英说:

“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躺在自家的炕上。”

淡淡的话语却让观众看得眼眶湿润。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导演在描绘完这些动人的油画后,一把撕碎给你看。

全片最大的泪点是「贵英之死」

贵英给丈夫送饭路上掉进沟里淹死了。

这么重要的情节,导演是借村民之口说出来了,他更是“冷酷”到只给了一个10秒钟的镜头来展现这个情节。

还是那个对称的二人构图,但是已经毫无美感。



全片攒了两个小时的劲儿,在这一刻被导演突然轻轻抖落了,观众累积起来的情绪瞬间无处释放。

这就是影片后劲儿这么大的原因。

还不止如此,观众走出影院,也离开了那个画框,画框之外的画面和情感也如潮水般涌进心头,一遍遍让我们感到心痛和难受。



其实影片已经给出过答案了。

当推土机开进村子,油画里的颜料瞬间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土疙瘩,远处若隐若现的高楼才是时代画卷里的主题。



当主角走出画框,走到城里,面对真正的镜头,他再也不是什么哲学家,成了词不达意的乡巴佬;



当贵英死后,有铁独自离去,他们的爱情不是被人歌颂的美德,而是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能会叹,可能会笑。



影片片尾,这个画框的注解里写着,有铁在大家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但我们都知道,在画框外,有铁已经追随妻子的脚步去了另一个世界。

连导演自己在路演时也无奈地说:“他不能死,有时候不是你想死就能死的。”



被迫勇敢活下去的有铁迎来了新生活,而走出影院的观众只能用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不是悲剧的悲剧。

正如一些观众评论——

没想到,45岁的“国民媳妇”海清,将自己卑微进土里,以这样的形式,拍出一部王炸。

没想到,一部全片演员90%是导演亲戚的素人电影,一波“虎”操作,却拍出了国产电影的良心。

更没想到,一段魔幻的“生死”,让马有铁被全网刷屏,他终于火了,却也扎心。

这部电影,注定让人念念不忘,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标签: 海清  演员  剧本  贾樟柯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