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杨健结局是什么揭秘 《狂飙》杨健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0-09 15:08:13作者:智慧百科
前不久,有件极其离谱的事冲上热搜榜首。
在一起追击交火中,美国警察误将人质打死。
警方解释说,当时这名15岁少女穿着战术装备,以致没发现这是人质。
这样的说法,立即引发无数人的愤怒。
执法暴力,一直是引发民愤的重要导火索。
但其背后,同样也潜藏着激烈的社会矛盾。
最近,一部法国新片,就描述了一场触目惊心的警民冲突。
或许,我们能从其中看到西方社会埋藏已久的矛盾。
《雅典娜》
Athena
聊这部电影前,不得不先提起3年前的一部大热门——
《悲惨世界》。
片名借用了大作家雨果的经典名著,但两者的内容并不相关。
电影《悲惨世界》的故事发生在当代巴黎。
通过一场黑人贫民区与白人警察间的冲突,来揭示法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视角广、矛盾大、立意深,深受大家好评。
今年的这部《雅典娜》,和前者仿佛一对姊妹片。
《悲惨世界》的导演兼编剧拉吉·利,也是《雅典娜》的编剧。
他擅长以底层人民的视角,来观察并展现法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雅典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雅典娜」的少数族裔廉租社区。
这里到处充斥着暴力犯罪和毒品。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先后发生了三起警察暴力事件。
最近的一起,一个13岁儿童被穿着警察制服的人虐待致死。
视频被曝光后,一片哗然。
不久,雅典娜社区便爆发了一场大型抗议。
但,抗议刚开始,社区内部就在解决方式上出现了分歧。
死去小孩的哥哥阿布,是一位反恐战争英雄。
他是阿尔及利亚裔,三代从军,为法国而战。
主张和平解决,缉拿真凶。
而弟弟卡林,观点截然相反。
他组织起全社区的人,掀起了一场暴动。
自己也成为反抗领袖,要求警方交出施暴的几位警察,并且要亲自给予他们惩罚。
民众的情绪被点燃之后,犹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燃烧。
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将和平解决的呼吁彻底淹没。
电影极尽忠实地记录着这场冲突始末。
范围不大,从逼仄的廉租房到杂乱的街道。
时间不长,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一昼一夜。
空间和时间的聚焦,更加突显这场暴力冲突的声势浩大。
比起《悲惨世界》,《雅典娜》无论从规模还是场面,都远胜前者。
愤怒的人群站上桥头,底下隧道堆满车骸。
镜头拉远。
俨然一座小型碉堡。
警察局前突然扔出一支燃烧瓶。
瞬间,围观的人群作鸟兽散,一群蒙面暴徒趁乱而上。
再往后看,更少不了触目惊心的大场面。
警察趁着夜色进攻社区。
先是排成几路纵队前进。
眼看被包围,立即聚拢,用盾牌围成小型堡垒。
黑夜中,烟花爆竹从四面八方嗖嗖射来。
一场暴力冲突,逐渐演变成暴民的狂欢。
最后,暴民在大楼里塞满了炸药和天然气。
一点即燃,引爆整栋大楼。
「疯狂」一词,足以概括本片的暴力尺度和规模。
内容大胆,手法也大胆。
本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采用了大量的超级长镜头。
动辄数分钟,甚至10分钟朝上。
拍人物时,各种细微表情纤丝毕现。
拍场面时,各种混沌群像铺面迎来。
一气呵成的镜头,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
亲眼目睹了一件暴力执法的事故,如何逐步升级成一场社区战争。
不过,电影并没有只站在一个角度,灌输与说教。
而是向我们展示了,卷入这场暴动的多方人群,各自的态度。
有人希望以战止战,有人渴望和平解决,也有人只求偏安一隅。
从而,向银幕外的观众发出深深拷问: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众所周知,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象征着智慧、战争、艺术的女神。
作为片名,它不仅仅指代了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一片少数族裔的廉租房社区。
更是将这次警民冲突,比拟成了一场壮烈的斯巴达守卫战。
愤怒的年轻人,将自己化身成视死如归的「古希腊英雄」。
发起一场名为正义的战争,誓要为死去的男孩血债血偿。
实际上,这回的暴力执法致男孩之死,只是一根导火索。
其背后积压的,是法国社会长久未能解决的底层困境与不公正待遇。
最为突出的,便是少数族裔的年轻人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
他们生活困顿,毫无希望,还遭受社会深深的歧视。
同时,也恰恰是这些底层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缺乏理性,极易被煽动。
他们一边倡导自由,一边又被仇恨蒙蔽双眼。
走投无路之下,将一切诉诸于最激烈的暴力行动。
就像阿布一直劝阻自己的弟弟卡林。
但弟弟卡林始终不为所动。
他想要的和所做的,就是歇斯底里地与警方开战,要求警察交出凶手。
将其视作情绪宣泄口,借此肆意发泄内心的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
其他的,全然不顾。
可惜,追求公道的初心是好的。
但他们所诉诸的手段,却走向了极端。
最终,结局的反转,给所有人打了脸。
原来,之前在互联网上曝出的暴力执法,却是一群极端人士有意为之。
他们在作案之后,脱下警服,付之一炬,后颈露出纹身。
一切都是有人暗中煽动。
暴力,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或最有效手段?
这成了片中一个最尖锐的问题。
片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倒是给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解释。
社区里有一位反恐战争的退伍军人,塞巴。
他木讷寡言,是社区里的老好人。
当整个社区因为暴乱陷入纷乱时,他却戴着耳机,悠然地听歌修花。
直到旁人连拖带拽才把他叫走避难。
他始终穿着一身军装。
看到纷乱的场面,脸上居然不时浮现出一丝笑意。
为了保护他,大家将他关在社区幼儿园里。
代表童真善良的幼儿园内景,无意间跟他身上草绿色军装形成对照。
幼儿园能保护得了退伍军人吗?
这样的问题,在此时有了一层浅浅的暗示。
显然,此情此景暗示着塞巴的人格困境。
果不其然,之后的社区暴动愈演愈烈。
最终,他过去的战士身份和爆炸专家的本事迅速被唤醒。
他一改之前的寡言少语,变得冷静多言。
面如死灰地指挥大家排放炸药,宛若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
塞巴的象征意味和批判意义不言而喻。
在暴动的引诱之下,纯真的人性是多么容易地被剿灭。
《雅典娜》试图借助一场最激烈的暴力冲突,撕开法国社会深层的难题。
虽然电影全程贯穿着暴力元素,但其主题仍然是指向,反暴力。
无论是警察的暴力执法,还是住民的暴力抗议。
最终受伤的,依然是置身其中的一个个普通人。
但,这样的问题又何止于法国,何止于欧洲。
30多年前,美国非裔导演斯派克·李就拍出了一部振聋发聩的成名作——《为所应为》。
这部电影的故事,和《雅典娜》出奇得相似。
同样是由一起警察暴力执法导致的少数族裔死亡开始,逐渐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暴乱。
放到今天看,整个故事也毫不过时。
一天晚上,当地的黑人居民与白人店主发生争端。
不久,警察赶到,第一时间摁住黑人一方,最终致其死亡。
警察暴力执法杀死无辜者,固然让人愤怒。
而黑人群体却因此将怒火撒向无辜的意大利裔披萨店。
这荒唐的一幕幕,经不起推敲,更让人不免深思。
以暴制暴,真的合适吗?
《为所应为》的结尾,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将问题留给了观众自行解答。
然而,电影问世三十多年后,美国再次爆发了「弗洛伊德事件」。
在那之后,问题依然不断出现。
随便一搜,就能查到不少暴力执法事件新闻。
其中的多数,都是针对少数族裔。
无数影视作品和现实事件都告诉我们,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不断加深偏见与隔阂。
但,那些毫无希望的底层,又该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呢?
这样的问题,太过沉重。
鱼叔作为旁观者,也给不出最优解。
雅典娜的怒火烧得越旺,我们的内心越感到悲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