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3-22 13:42:21作者:未知
曹丕和刘备称帝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是孙权手下既没有汉献帝,他也不是汉室后代,那他称帝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孙权想这个问题想了9年,最终还是当上了东吴皇帝。后来诸葛亮评价孙权称帝也是比较有意思,和今天要讲的成语似是而非有关。似是而非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对的,用来形容孙权称帝也是比较贴切了,不过孙权晚了这么多年才当上皇帝算是非常给面子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这一年,孙权即位称帝。他的大臣来到蜀汉通报,希望蜀汉能够予以正式承认。蜀汉群臣在讨论此事时大都认为与东吴交好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承认孙权的帝位就会变得名号不正,体例不顺。不少人建议应当申明大义,与东吴断绝关系。
这时,诸葛亮表示:“孙权早有篡逆称帝之心,朝廷之所以没有过分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是为了牵制曹魏,求得东吴的援助。现在如果明确地与东吴断绝关系,东吴必将与我们结下冤仇,我们就必须派军队进行讨伐,只有打败了东吴才能进军中原。如今东吴有不少贤能之士,将相和睦,难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如果与他们展开长期对峙,反而会使曹魏有机可乘,这绝非上策。当初孝文皇帝以谦卑的口气与匈奴议和,先帝宽宏大量地与东吴结盟,。都是顺应时势、善于变通、深谋远虑的做法,并非泄一时之忿。
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只求三足鼎立,不想与我们一起共同讨伐曹魏,这个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所以才依托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派兵征讨曹魏,东吴既可以同时出兵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也可以发动小规模战事,掳掠曹魏百姓,扩大自己的地盘。即便他们按兵不动,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而曹魏也不敢调动黄河以南的军队来到西北对付我军。这对我们的好处已经很大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名,我们还是不公开指责较为妥当。”于是,蜀汉便派遣卫尉陈震前往东吴祝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似是而非”,意为是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衡》中的“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坚持与东吴联盟,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核心。他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利用东吴的力量牵制曹魏,进一步分散曹魏的军力,为北伐的胜利创造条件。故此,他才会建议群臣不要对孙权称帝采取抵制甚至反目的态度。不过,从诸葛亮的这番话也可以看出,对于孙权称帝,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抵触的,只是因为蜀汉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曹魏被消灭之后,诸葛亮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向东吴展开全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