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07 18:14:17作者:智慧百科
冉学东
自从美国通胀见顶回落,影响市场的最大因素就是非农就业,因为就业和薪资的增长,决定未来通胀的高度,从而决定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和终端利率。
不过最新出台的2022年12月非农就业数据看,尽管劳动力市场仍旧很火爆,但是薪资增速显著降温,这让金融市场喘了一口气。
1月6日,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12月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2.3万人,虽高于普遍预期的20.2万人,但为2020年12月负增长以来的最低水平,前值为26.3万人。
失业率维持在3.7%,与预期和前值一致,接近50年来的低点。自3月以来,失业率一直在3.5%—3.7%窄幅内波动。
更受关注的是,2022年12月工资通胀显著降温,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仅增长0.3%,低于市场预期0.4%,前值修正值为0.4%;同比增长4.6%,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的5%,11月份修正值为4.8%,为2021年8月以来最低。
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的早期阶段,企业可能会在裁员之前停止招聘和加薪。这也意味着在大规模裁员之前,工资增长将放缓。
在2022年12月加息后的记者会上,薪资正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的2023年抗通胀关键问题,这是由于11月的非农数据所反映的火爆就业远超预期。
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6.3万人,远高于普遍预期的20万人,甚至超出分析师的最高预期,前值为26.1万人。这是2022年连续第七次报告超出预期!2022年以来,美国每月就业岗位平均增长39.2万人,2021年每月就业岗位平均增长56.2万人。
于此同时,还有平均时薪意外大幅上涨。2022年11月薪资猛增,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长0.6%至32.82美元,是市场预期0.3%的两倍,前值修正值为0.5%;同比增长5.1%,超市场预期的4.6%,10月份修正值为5.6%。
鲍威尔在布鲁金斯学会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强劲的工资增长是一件好事,但要使工资增长可持续,它需要与2%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
1月4日公布的美联储2022年12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决定在12月减少加息规模,但是仍然强调了与通胀的持续斗争中保持积极性:尽管近几个月通胀略有缓解,但仍然“高得令人无法接受”。
由于通胀显著高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2%的目标,而且劳动力市场仍非常吃紧,所有票委都上调了他们对联邦基金利率适宜路径的评估。没有人认为2023年开始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
美联储的这次议息完全受2022年11月非农就业数据火爆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形成了公认工资和物价之间相互强化的“通胀螺旋”,这不得不引人担忧,因此美联储鹰派言论就更加鹰派,金融市场大幅调整。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多项经济数据都指向了衰退。比如,美国2022年12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维持在初值46.2的水平不变,创2020年5月份以来终值新低。
由于去年持续的加息导致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并已步入衰退。飙升的抵押贷款利率阻碍了潜在买家,此前性价比较高的购房者迁出的主要城市房价同比增速大幅放缓也反映了当前置换房屋的需求较弱,不断上涨的房价也抑制了购房需求,房屋销售数据大幅下滑。
非农就业报告之后公布的2022年12月美国ISM非制造业指数超预期下降,自2020年5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分水岭50,显示占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经济活动的服务企业活动陷入收缩区间,释放衰退警报。分项数据中的价格支付指数12月明显放缓,从11月的70.0降至67.6,创2021年1月以来新低,体现供应链瓶颈影响持续缓和。
美国是一个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ISM非制造业指数的下降,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经济即将进入衰退的预期。
很明显,劳动力市场的降温给美联储较早退出提供了依据,加上预期中的经济衰退证据增加,美联储退出的步伐可能会加快,终端利率都将会调整。
市场对此的反应非常明显,数据公布后,美股三大指数暴涨均超过2%,美元更是下跌1.16%到103.9091%,各期限美国国债收益率均大幅下跌。
不过数据公布后,美联储官员的表态仍然不改此前的鹰派言论。1月6日,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表示,12月的非农就业报告并未改变他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他仍然预计美联储的政策利率会升到5%以上,然后在此水平持续较长时间。
美联储理事库克在讲话中承认,包括薪资增长加速放慢在内,的确有多种迹象显示通胀的压力在缓和,但是通胀仍然太高,美联储并不满意。库克说,任何通胀预期失控的情况都将是“重大担忧”,因为这可能让高通胀持续更久。
美联储官员在此次通胀见顶回落后一再担忧通胀未来的持续,并强调加息政策退出的步伐放缓,这可能一方面是一种预期管理:他们害怕市场过于乐观,金融市场再次大涨,导致美联储在退出后,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
或者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2021年美联储在判断通胀方面过于保守,持续强调通胀的“暂时性”,以致延误加息时机,这导致他们畏首畏尾,在判断通胀方面再次趋于保守。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