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丨安倍晋三遇刺身亡或加重日本不安全感 加快其军事化进程

更新时间:2022-07-09 18:00:25作者:未知

专家分析丨安倍晋三遇刺身亡或加重日本不安全感 加快其军事化进程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实习生 代江兰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遭到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终年67岁。目击者称,事发时听到两声巨响,开枪之后嫌疑人没有跑,就站在原地。

据环球网引用日本共同社消息,奈良县警方透露,枪击安倍的嫌犯山上徹也在供述中称,他的作案动机“不是出于对安倍政治思想的怨恨。”此前,多家日本媒体报道,警方表示,山上在供述中称,枪击安倍的动机是“对他不满,就是为了想杀他”。

安倍被枪击身亡,将给日本政坛带来哪些影响?其背后反映出日本政治怎样的趋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学博士马立明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躺在奈良街头。新华社图

蓄谋已久的枪击事件

属个人行为而非社会暴动

马立明认为,疫情暴发以后,不少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状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不排除有人因此而产生了极端情绪。“从凶手的布局和筹备来看,他的枪是自制后伪装成为照相机,由此看出这次枪击不是心血来潮。他能越过安倍身边的安保人员,绕到安倍身后开枪,可见也不是泛泛之辈,而是经过了大量的前期筹备,才决定进行枪击,凶手是布局已久,有备而来,而非激情杀人。”马立明说。

“我觉得从现有的线索来判断,这次枪击事件并不是社会暴动。如果是一个社会出问题,那么往往体现为一种街头政治或政治抗争,是自下而上的一种群情汹涌,但现在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非常特殊的个体,只能说是作案者是一个高手。”马立明表示。

军事化趋势与政治改革

或为安倍遇刺埋下伏笔

对于安倍遇刺的原因,马立明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日本近一两年的动态和走向或许为此次安倍遇刺埋下了伏笔。

今年5月,拜登访问日本并尝试把日本纳入到“印太经济框架”中。俄乌战争以来的种种迹象,也表明日本有准备重新军事化的倾向。

“日本不满足于经济大国地位,还想要成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大国,多年来都是如此。”马立明分析,而安倍遇刺给日本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带来的不安全感也或将促使他加强安保,提升本国的军事力量,这也正好顺应了日本想要重新军事化的趋势。


岸田文雄助选演讲 图源:日媒

在马立明看来,可以以安倍卸任为分界点,划分“安倍时代”和“后安倍时代”。“后安倍时代日本变得越来越亲美了,尤其是俄乌冲突开始之后,日本加快了军事化进程,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

对于凶手选择刺杀一个已经卸任的首相,马立明认为,安倍作为日本战后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力。“安倍在位时推出了很多改革,而改革的时候难免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跟某些集团结下了梁子。但这一点,还需要更深入调查。”


安倍晋三 资料图

需重新审视安倍形象

多面而非单一标签化

安倍晋三是第90任、第96-98任日本首相,执政时间将近9年,是日本近现代史中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2006年安倍首次当选日本首相,次年辞职并于2012年再次当选。

“有些人说安倍是极端反华,但严格地说,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马立明如是说道。在他看来,安倍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有比较积极的一面,比如他第一次上台的时候策划了‘破冰之旅’,为中日关系好转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也对中国表达过关怀,为武汉输送了物资。但同时,在2012年起,由于钓鱼岛事件和靖国神社事件,中日关系大幅倒退,当时安倍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安倍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所以说安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导人,他的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从日本本国利益出发,我们不能够用简单的一个标签去形容他。”

本文标签: 安倍晋三  日本  日本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