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7-13 17:30:44作者:未知
新华社沈阳7月13日电(记者武江民、翟啸山)7月的辽宁早已过了农忙时节,64岁的于会怀一有空就往稻田里跑,深一脚浅一脚地拔杂草、看长势。和土地打了四十多年交道,可这片稻绿,他怎么看都看不腻。
于会怀是沈阳市辽中区许家村人,他皮肤黝黑,眼睛明亮,一看就是地道的庄稼汉。20世纪80年代起,他从村里开第一台链式拖拉机到拥有各类农机400余台,从开垦荒滩到承包数万亩良田,一点点探索农业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实现丰产增收。
7月6日,于会怀在水稻田里除草。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
2000年是于会怀规模化种植的起点。他不甘心只种自家的几十亩地,承包下了4000亩河滩荒地,前后投了数十万元,准备大干一场。翻地、起垄、插秧,他硬是拿着几台链式拖拉机,搞起了当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机械化作业。
于会怀说,靠着规模化种植,再加上国家助农力度大,第一年他就赚回了本金,还余下不少。
此后几年,于会怀种地的面积从数千亩增至上万亩,成立合作社,办起了家庭农场。地多了,光靠拖拉机不够用,他又买回了村里的第一台水稻插秧机。
“买回来村民不认可,谁都不看好机插秧。”于会怀说,那时候的插秧机性能差,苗插得快却不齐,农户自然也不信任。
为打消大家的顾虑,于会怀走家串户,免费帮大家机插秧,承诺减产包赔。白天插秧机在泥里翻滚,晚上他就一点点拿抹布细细擦干净,心疼得像个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后,使用机插秧的农田减少了人工成本,每亩增收了300元。农户得了真收益,机插秧也顺利推广开来。第二年春天,到于会怀家租用插秧机的农户,堵得门都推不开。
有了大伙的信任,于会怀的田越种越多,承包和托管加起来最多时超过了3万亩。
7月6日,于会怀在合作社粮仓内整理存粮。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
这么多粮食往哪搁?几番考虑之下,他买回一整套的米加工设备,一粒米从黄灿灿的谷粒,到清理、脱壳、碾削……整个加工过程自动完成。他还注册了商标,印着“老于大米”“会怀大米”的米袋,每年被送往全国各地。
于会怀说,现在种地和原来不一样了,原来农民管的是一片田,旱涝保收就行。现在他管的是一粒米和一群人,从种植到收获,再到生产和销售,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
7月6日,于会怀在稻米加工厂检查设备。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
于会怀得了实惠,也没忘了村里人。2010年,46岁的陈殿超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活,回到了许家村。于会怀专门把他请过来,管起了大米加工车间,每年收入5万多元。
今年,于会怀还联系好了相关企业,准备为自家的农机都安上北斗导航,开启智慧化农田的新征程。
除了种田,64岁的于会怀最得意的还有自己的孙子。今年刚上高二的孙子,学习努力,成绩也名列前茅。每次听到好消息,电话那头的于会怀笑得合不拢嘴,“学习就和种地一样,努力总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