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能有多大出息呢?

更新时间:2022-07-16 10:30:51作者:佚名

职校学生能有多大出息呢?

之前我们讨论了关于“630分上不了高中”的问题(点击看前文),其实问题的根本还是大家打心底里不太能接受职业教育这条路。

家长朋友扪心自问,是不是宁可让孩子在大学里混日子,也绝不走大专这条路?就算现在专升本的通道越来越宽,家长依旧摆脱不了“大学就是比大专强”的执念。

与这个心态相对应的,是所谓3000块的大学生随便招,10000块的工人招不到。

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各种电器维修师傅、挖机师傅、模具工、大货司机、厨师、木工、家政工等等,这类技术工种的待遇基本上都远高于普通办公室白领。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即便仍然有职业歧视的现象存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到基本的实事求是——

如果我既没有一技之长,收入也不及对方,我又有何脸面死守那一份所谓白领的自尊呢?毕竟除了那些啃老族,日子到底过得怎么样,自己最清楚。

另一个事实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国家统计局5月份的数据显示,16-24岁青年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8.4%,这创下了2018年开始公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新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疫情的反复当然是一个客观原因,但看看现在的毕业人数吧:2022年的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除去这其中130万研究生,剩余的人数里,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各占一半,都在470万左右。

如果我们只关注媒体声音,好像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指“985和211的大学生”,可现实情况是,985和211的毕业生人数只有75万,基本上就是千万级总人数的那个零头。且不说211也未必就好找工作(这里头还有大量读了天坑专业的例子),就算这75万都能成功上岸,剩下的大头怎么办呢?

我们尤其要问的是:剩下的那些本科生,你怎么证明自己比大专生更好就业呢?这里头还可以再细分出三类情况:

第一种:从高中到本科;第二种:从高中到大专;第三种:从中职到大专

那你觉得,这三种学生的成长路径,在一般情况下,谁的职业前景更值得被看好呢?

第一种情况,是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家长希望看到的。请注意我们这里设定的这个“本科”,不是985、211,不是双一流,而是泛指那些最普通的大学,可是由于你的本科身份,用人单位一定是把你放在本科这个整体里去考量,那么基于211以上你大概率比不过,你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除了211,你得是最好的那批学生。当然了,靠考研逆袭也是一条路。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三种里头心理落差最大的一种,不过既然没上本科,你也就被迫要去学一门吃饭的硬手艺(这里主要为了区别于某些所谓的软技能)。从高中到大专的这个路径,或许能证明你的确不算是个读书的材料,那既然如此,现实逼着你去学手艺,到底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第三种情况,我们重点来看看,这个中职出身的学生,跟第二种的区别是啥呢?是他提前三年就确认了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当然这里的“读书”,是狭义上的搞理论研究性质的工作,事实上,本来人群中适合“读书”的就不是多数,早一点认清自己的天赋“所在”(或者哪怕是“所不在”),这何尝不是一种先发优势?

但这还不是第三种情况的关键,我们想想,一个中职学生考上大专,说明什么?说明他在提前进入职业教育这条路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学习文化知识。有这样向上动力的学生,再加上一门手艺的加持,他从目标到定位都很明确,是不是相对来说前景更应该被看好呢?

所以说到底,职业教育是国家所提供的另一个选项,在过去,这似乎是个很被迫的选项,但现在,国家想赋予这个选项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不打算为自己的前途负责(或者家里条件好到不需要他负责),那他无论走哪条路,区别都不大,所以我们这里只想给被迫站上分叉口的学生们一点提示:一方面,我们怎么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看看那条“被动”的路上,到底都有什么。

举个例子,很少有人知道,接下来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有一项全国性的赛事要开始了,叫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之前因为疫情,各地都风传今年的大赛会取消,最后主办方不得不在官网上专门辟谣:比赛照常进行。为什么这项大赛在职业教育圈如此受关注呢,你光看赛事名字就知道,这是国家给中职高职学生提供的一个重要舞台,级别非常高——

除了教育部之外,还联合有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农业部、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23个部门,是目前国内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

这样的职教盛会,一年一届,不能中断,因为它能改变很多学生的命运。

现如今很多省份都有这样一条规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可以免试专升本。那每届大概有多少学生能拿奖呢?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以2021年的比赛为例,中职组得奖人数1400人左右,高职组2500人左右,而赛事的总参与人数是6500人,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努力争取一个参赛资格,得奖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这个技能大赛都比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一批的比赛项目,以下表格信息都来源于官网:

以第一个“蔬菜嫁接”为例,选手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营养液配制、西瓜劈接、黄瓜顶端插接三个部分的操作,竞赛总时间110分钟。像这样的比赛项目,总计有102个。

这样的比赛,激励学生磨炼手艺、争取荣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一种手艺,都通过比赛向全体学生传达了一种“达到什么水平可以算优秀”的标准:单位时间内把一个活儿做的又快又好,就是牛,而这样细致的标准,本科有几个专业能做到?

当然,你可以说很多文理类专业本身就无法量化,可是这也恰恰是滋生“混文凭”想法的温床:呆在学校里,混个学分,混个学历倒也不难,可是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马上就混不下去了,因为你那点本事不够吃饭。

可惜即便如此,家长们还是觉得职业教育不靠谱,职业学校不能去,因为风气太差,自家孩子会学坏。

部分职校风气不好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不如换个角度看:孩子学坏,终归是个小概率事件,可是如果没有一技傍身,那么今后的生活处处遇阻一定是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你说职校的学生有多大出息?反正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而且没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劳动者,最光荣。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

本文标签: 职校  职业教育  高中  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