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之玮:数学竞赛令人受益的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心理层面

更新时间:2022-07-22 14:30:55作者:未知

恽之玮:数学竞赛令人受益的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心理层面


从10岁开始,我接触数学竞赛,到18岁取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在这期间数学竞赛是我生活的主轴。上大学以后,我逐渐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离具体的数学竞赛题目越来越远,但还是时不时地听到关于奥数的新闻和争论。现在,我的孩子也开始上学,是否引导他参加数学竞赛,成为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反思数学竞赛对我的学习、研究、做人的影响,我的经验和想法很可能在现时已不适用,但唯有忠实地记录下来以供大家参考。

从成绩上看,我应该属于数学竞赛的优胜者,但是我直到入选国家队之前都不敢奢望哪天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脑子特别“灵光”的,反而一路上挫折感多于成就感。

小学三年级时,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何文老师,在他的诱导下,我的数学兴趣迅速萌发。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在数学竞赛方面唯一的培训就是我们小学自己办的“数学提高班”,每周两次课,如今回想起来,课程的内容也是很系统的。

五年级左右,我读了一本介绍199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优胜者的书,从此王崧、库超等人成为我的偶像。同时我也有些自卑:王崧他们的高度看起来是不可企及的。

对于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把数学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的人,少年时期的数学竞赛经历对今后的数学发展究竟有没有好处?

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数学竞赛解题的思想技巧与数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数学竞赛让学生接触到更深刻、更广泛的数学领域和问题。

从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数学竞赛让我受益最多的并非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层面。

第一,数学竞赛让我明白天外有天。

当我遇到一个竞赛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读到或者听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解法,在击节之余,也慨叹世界上竟有那么聪明的脑袋。多次下来,慢慢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世界上(哪怕是身边)比自己聪明的人多得是。在接触到更高等的数学以后,天外有天的感受更加强烈,自己的能力也显得愈加卑微。接受这个现实,并非妄自菲薄,而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数学、看待别人的成就。

第二,数学竞赛让我明白熟能生巧。

哪怕刚开始受到各种挫折,经常解不出难题,只要花时间去想,解题能力就能提高,偶尔自己也能想出让别人拍案叫绝的解法。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我渐渐意识到,原来数学也给平常人留了一席之地,原来大多数的奇思妙想,也是来源于长时间专注的思考。

数学竞赛是对智力的极限挑战,在这种挑战中脱颖而出固然值得自豪,但挑战失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参加数学竞赛的选手们,如果能够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对于今后发展任何事业都是一次宝贵的预演,其意义也就超出了数学竞赛本身。毕竟,失败的几率要比成功大得多,而大多数的课本不会教我们如何应对失败。

作者:恽之玮(作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美国数学会会士)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标签: 数学  恽之玮  奥数  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