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高考模式”,普通高中如何跟上“3+1+2”的脚步?

更新时间:2022-07-23 10:32:24作者:未知

面对“新高考模式”,普通高中如何跟上“3+1+2”的脚步?


本文共647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观察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多省市采用高考“3+1+2”模式,选课走班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选课走班,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新型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从教育价值取向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体系创设到管理制度改革、从教学方式到学校组织等方面全方位变革。其核心是课程重建,本质则是育人价值的终极回归。

选课走班的实践,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因而,选课走班成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该如何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实践,跟着小编一起来思考探索。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扛起新高考改革的大旗,其后北京、天津、广东、福建、湖北、辽宁等多个省份也分批次发布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近日,四川、陕西、河南、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第五批8省启动新高考改革,将从2022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行,2025年首次按新方案进行高考,采用“3+1+2”考试模式。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级行政区加入改革。

202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管理”。 对已经步入或即将实施“新高考”的省份而言,“选课走班”已成为当地高中改革绕不过去的关节。

只是,选课如何选,走班怎么走?对许多习惯了固定班级授课的学校教师而言,观念的固化、条件的制约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改革大轮前行的掣肘。但是,“满足学生选择权和学习权”的理念却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逐渐从人们的心中“长”了出来。既然方向错不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许多高中当下的选择。

1

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实践的三种类型

一是“零走班”模式,即“套餐选”模式。是学校根据其教室资源及师资条件向学生提供有限的组合让学生选择,仅仅满足学生选考组合意愿的走班。这种模式将选择相同选考科目的学生整编到同一行政班中,实现了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统一,所有学生均在固定的行政班级上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便于教师集中教学和辅导, 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需求,违背了新高考的初衷。这是目前大部分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存在的状态。

二是“小走班”模式,即部分学科部分学生的走班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选考科目,优先将选择相同科目的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级,选择其他选考科目的学生流动走班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能不走班就不走班” ,尽量减少走班的范围与频次,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流动。 新高考以来,上海、浙江高中多数实行的就是“小走班”模式。 这种模式仅仅针对学生选考结果进行走班,需要学生尽早确定3门选考科目,以便于学生后期进行固定行政班级的编排。

三是“大走班”模式。即全部学科、全部学生的走班,指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科目、选考科目及艺体学科全部走班, 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 这种模式虽加大了学校的管理和排课难度,对学校师资和教室资源提出了极大挑战, 但可以给学生最大化的学习自由选择权,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这无疑是最符合“新高考”改革育人要求的课程组织模式,北京十一学校“大走班”教学的成功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北京十一学校是新世纪以来众多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普通高中学校的代表和典型。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没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一学期有两周没老师没作业……而学生的满意度却超过90%。在许多陷入“拼时间与汗水”的高中眼中,这样近似乌托邦的景象似乎近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

在陆续推进新高考改革的途中,不少学校都被“选课走班”所困扰,毕竟,不是所有学校都是北京十一学校。伴随着走班制而来的学校管理的变革、课程设置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变革,对许多学校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2

新高考改革下学校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

01

学校教学资源不足

在实行走班教学时,各种教学资源匹配一定程度上受高中学校规模和教学资源的制约。

学 校规模大、教学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会具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反之,学校规模小、教学资源紧张,走班和排课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有些学校只是进行了选修课程 “浅尝辄止”的选课走班,没有推进必修课程全面实质的选课走班,或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没有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在一些省份,选考科目开不齐的现象同样难以避免。以实施“3+1+2”新高考方案的某省为例,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当地高考科目12种套餐全部开齐的学校占比仅为6.36%;仍然有3.64%的学校按照传统文、理分科方式只开设了2种固定套餐;大多数高中学校开设了4至9种不同的课程套餐,其中提供4种套餐的学校占比最高。显然,这与新高考改革的精神还是有所偏差。

即便在课程开齐的地区,面对种类纷繁的选科组合,学校还面临着排课艰难、无从下手的处境。而选课走班后,如何改革既有课程体系也是一大难题。

除了课程有限,教师资源同样紧缺。选课走班下学生对教师、科目、时间、专业等有充分的选择权,但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的“潮汐”现象。

02

教育教学管理复杂化

选课走班教学给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带来不小冲击,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

一是教师常规管理复杂化。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生活与教学管理架构都需重构。

二是师生有效沟通存在障碍。选课走班教学下,行政班中教师可以将学生 “对号入座”,但在教学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断变化和成倍增长,而有的教师又缺乏把“我的学生” 变成 “我们的学生”的理念,只能通过课堂渠道展开带有陌生感的临时性师生对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 “互不相识”。

三是学生学习管理复杂化。实行选课走班让教学班、行政班并存成为学校管理常态,却出现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

四是学生德育出现 “空档”。选课走班制下,由于学生的流动,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对学生实行 “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德育的空白地带。

五是选课走班空间设施管理细碎化。选课走班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互动范围,全方位、大面积的走班更是对学校整体的硬件资源提出挑战,大到教室的格局、小到桌椅的布置都要推翻再来。


3

如何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实践

01

创新学校管理,做好选课走班顶层设计

选课走班教学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度领会新高考精神,深入研究本校情况,着力提高学校管理宏观体制机制对新高考的契合度。

第一,求实革新,打造师生管理共同体。选课走班制 “主动、灵活、对话”的文化特质要求师生充满激情,通过共享、合作、融合的互动交流,共同为对方创造优良的成长空间,提供稳定的互利性环境,通过教师的全面辅导与关怀、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分享,消解双方的 “孤立” 与“隔膜”,让教师获得好的教学状态、学生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构建师生美好的学校生活世界。 为此,必须提升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形成师生管理共同体。

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管理,学校设立 “导师”或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 “点对点”的主动关心与服务。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纪律、卫生等若干管理分会,负责学生晨读、自习、卫生、上课、考试、作业的具体管理。这样会让学生自主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总体上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树立主动变革意识,形成自尊、自强、自主的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第二,与时俱进,改进选课走班管理机制。重建管理规范,精准运行。双班并存情况下的班级管理必须重新建章立制,以明确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德育目标、学生各管理单元的职能标准、班级考评的参照依据等, 管理上要做到合理过渡、权责分明、精准管治。

实现班级管理团队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原行政班为基础,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事务,如课堂纪律、考勤答到、作业收发等。

实行班级接力管理,由于学生的不断流动变化,传统班级管理规范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树立学生“人人都是主人翁”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采用“谁使用谁负责、责任细分到人”的管理方式 。

从实际出发,划区选课走班。基于校情进行划区走班,可以缓解诸如教室紧缺、场地有限、距离过长等问题。实行任课教师班级财物负责制,任课教师总负责教室内财物的使用与维护,班内小组具体负责小组内的财物使用与维护,做好各项物品的使用记录以及教室清扫,预防桌椅、电灯、多媒体设备的损坏。

第三,多元融合,创新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学校选课走班有效管理的前提。 学校要以 “人本化、激励性” 为指针,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评价方面,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教学特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风格的育成,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校社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团队评价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

学生评价方面,学生评价要站在成长维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生活质量,强调学生知识、态度、能力和个性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评价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法、测量法、档案袋、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上,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职业理想、成长曲线、综合素质等情况。


02

优化学校资源,夯实选课走班实施基础

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认真谋划和配置有关资源。

第一,重构学校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空间和热情。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中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

首先,学校要突出课程的高度选择性。学生选择权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促进发展的、富有兴趣的课程。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分校,课程就分为基础型、拓展研究型、特选型和衔接型。这样复合的课程结构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符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学校课程发展要追寻时代要求。课程应该在接纳新理念、新技术、新动向的趋势中展现育人的全域性、全面性、全过程性。 重庆十八中就紧跟时代步伐,让课程与文化、管理融合共进,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围绕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读物与支持,提出了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

最后,学校要科学确定选课走班课程模式。解决选课走班的纵向安排问题, 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的选课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们将选课走班程序确定为: 高一的酝酿准备阶段、高二开学前的指导选课阶段、同期前后的集中整合与资源配置阶段、高二开学后的组织走班阶段、最后的优化组合阶段。

确定横向课程组合的常态化问题。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就实行了“行政班+教学班”的双轨管理模式。学校根据中考招生特点, 学校共建立了7 个行政班, 以英才班、双语卓越班、实验班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突出层次性、差异性、稳定性。同时,按照新高考选科的原则及组合实际,沿用传统有益做法,保留选科前的行政班结构。

此外,学校根据学生多次选科数据和年级师资、教室配备情况, 以物生地、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史生地、史政生(两个班额)六种组合为基础建立了七个教学班, 根据学生的行政班来源多寡,划分到所属教室进行教学班编号,并根据“属地”原则由对应教室所在的行政班班主任兼任教学班的班主任。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选科的教师在对应组合的教学班执教和管理。对人数不够编班的选科组合学生,如选科物生政、物政地、史化生、史化政、史化地、史政地的学生, 按照“定二走一”即两科划入教学班管理,第三门学科走班上课的模式,施行大类编班、走班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至此,学校形成了“行政班 + 教学班”的双轨管理模式(见图 1),建立了一般意义上的“中等走班”教学管理新样态。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选课走班教学适应力。教师资源是选课走班教学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首先,学校应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开展走班教学。

其次,选课走班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应作出相应努力,聘请各学科专家来学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对各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各项优质资源,让本校优秀教师带领新进教师,共同进步;与当地其他学校进行联合,开展跨学校教研活动,彼此交流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提升教师选课走班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在课余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月定期开展 “心连心”主题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敞开心扉交流,采纳彼此的意见,共同学习、进步,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走班教学。

第三,精心谋划筹建,改善选课走班教学硬件设施。学校的硬件设施是选课走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 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资源、多媒体设备、图书、实验仪器、信息化系统等。

首先,选课走班教学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室资源,学校在已有教室的基础上,应投资建设更多的教室,尽量保证每个教学班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

其次,学校必须及时购买、更新相应科目所需的图书、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等,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

再次,建立多层次的选课走班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是必可少的。新高考选考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颠覆了学校的线下管理模式,为此,学校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的选课系统、教师排课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和师生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提供理想平台。

最后,还需要注意优化班级物理环境。如在走班学生确定后,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班内分组设计座次表,张贴在教室前后显著位置,以有利于与学生相互熟悉,也便于班级教学事务的管理。还可以利用新设计的硬件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如可以设立一些小组储物柜,学生的课后作业、问题清单、咨询建议都可以放入。

来源丨内容综编自( 中国教育学刊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中国教育之声《“选课走班”,“走”起来才好》)、(基础教育参考《“3+1+2”新高考背景下的选科走班与学生自主管理探究》)、(中国教师报《“选课走班”撬动高中转型提质》)等。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部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本文标签: 普通高中  教学  高中  高考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