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7-27 22:20:29作者:未知
雷递网 雷建平 7月27日报道
金山云(NASDAQ:KC)今日正式递交香港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申请,同时继续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保持主要上市地位并交易。
这是继阿里巴巴后,又一家申请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2022年以来,知乎、涂鸦、名创优品、贝壳等多家中概股已经在香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年营收90.6亿 运营亏损18亿
作为中国知名互联网云服务厂商,金山云聚焦云赛道十年,公司通过公有云、混合云、大数据、数据库、视频云等资源优势形成云服务。
近年来,金山云运营持续向好,通过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以云原生为抓手,IaaS持续进化的同时,增强PaaS增值能力,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融合发展。
财报显示,金山云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39.56亿元、65.77亿元、90.6亿元(约14.2亿美元);运营亏损分别为11.43亿元、12.07亿元、18.12亿元(约2.84亿美元);净亏损分别为11.11亿元、9.62亿元、15.92亿元(约2.5亿美元)。
金山云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1.74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18.13亿元;经营亏损为5.33亿元,上年同期的经营亏损为3.52亿元。
金山云的收入主要来自公有云和行业云服务,其中,金山云2022年第一季度来自公有云服务营收为13.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63.5%‘’来自行业云服务营收为12.5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6.5%。
金山云2019年、2020年、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9.58亿元、8.24亿元、13.74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经调整净亏损为4.5亿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净亏损为2.18亿元;经调整EBITDA为-1.52亿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EBITDA为-4856万元。
截至2022年3月31日,金山云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82亿元(约5.34亿美元)。
是雷军任金山软件董事长后力推的项目
金山云是雷军任金山软件董事长后力推的项目。自2010年开始,雷军变全身心投入到小米创业,但在2011年时,金山软件遭遇了巨大危机,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雷军同时担任了金山软件的董事长。
做金山云背后的动因是雷军认为,金山软件不能光有老业务,还应该向前发展,而金山骨子里的不服输,力争上游的心态是金山每个阶段往前走的原因。
金山云是2020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资超5亿美元,当时,世界经济遭遇疫情重创,中概股又面临着瑞幸咖啡22亿元的财务造假风波冲击,金山云的逆势上市,带动了一波中概股上市浪潮。
雷军当时接受雷递网创始人雷建平专访时说,疫情开始后,觉得金山云上不了,一路上非常忐忑不安。但金山云内部前期与投资人初步沟通的时候,投资人非常强烈,对金山云的成绩高度认可。
“4月底,5月初,决定是否要IPO的时候,金山云开了很长时间的会,讨论来,讨论去,觉得中概股压力巨大无比,如果金山云能成功上市,对中概股的士气就会有巨大提振。”
在当天的晚宴上,雷军送给金山云CEO王育林一公斤金砖,因为雷军跟兄弟们约定,谁做出一个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其个人就送一块一公斤的金砖。
金山云在美股上市时,雷军还曾发布公开信称,金山云的历程是一个敢想并且敢All in的故事。“2011年我出任了金山集团董事长后,推动大家一起思考:如何面向未来进行新业务的长远布局。当时,云服务在国内刚刚起步。我们坚信,云服务将是TMT行业最持久强劲的风口,但投入巨大,并且潜在对手超强,金山整体实力不足,困难重重。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决策:All in 云服务。”
雷军说,只有“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勇气,只有All in,才有机会胜出。“2012年,我们正式创建了金山云,并且All in我们几乎所有的资源,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做产品、开拓市场,同时还要背负持续高额投入带来的巨大压力……”
王育林当时接受雷递网专访时说,金山做办公软件做了30年,金山云也做了7、8年,只要目标远大、坚定、方向不动摇,一直坚持下去,选择的又是一个大赛道,还是容易出成绩的,但这条路一般人不会走,因为它很苦、很长。
“雷老板比较擅长走这样的路,公司的风格就是这样的。雷总选择的就是大行业,然后苦哈哈,比别人能吃苦,我们也比别人能吃苦,他可以坚持,我们也可以坚持,一路走到最后,就可以出成绩了。”
如今,金山云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为雷军,副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为邹涛,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为王育林,非执行董事为叶航军博士;独立非执行董事分别为喻铭铎、王航、曲静渊女士。
中概股加速寻求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由于中美地缘政治对于美国上市中概股的整体影响,尽管诸如金山云的中概股公司层面并无来自监管层面的退市压力,但香港上市对于金山云等中概股企业而言既是战略性选择,也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更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公司股东提供更大的流动性和保护,拓展投资者基础,是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商业选择。
自2019年美国起草《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已经有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百度、B站、携程、新东方等众多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进入2022年以来,只要向SEC递交了年报,中概股就被列入美国SEC“预摘牌”名单,这使得中概股加速寻求在香港上市,尤其是双重主要上市。
双重主要上市指公司已在另一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情况下,在香港市场按照当地市场规则上市,两个资本市场均为主要上市地,即使在一个交易所摘牌,也不影响企业在另一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寻求双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越来越多,也预期着中概股对在美股上市前景的不看好。
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该法案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
2020年5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2020年1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该法案,并由时任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2021年11月,SEC通过告修正案,确定实施细则,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遵守美国审计标准,否则将面临退市。
当前,中概股底稿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可能通过,这样外国公司问责法的3年期限会缩短为2年,类似阿里巴巴等企业在2023年起就可能终止交易。如果是这样,中概股就必须在2022年11月初就必须完成令PCAOB满意的检查,再倒退就是必须很快达成协议才来得及。
从比较悲观的情况下看,类似阿里、京东都可能会退出美股市场。这种情况下,中概股加速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就不难理解了。
雷递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