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拢情绪之后,我对台海军演的一些感受

更新时间:2022-08-05 18:38:12作者:佚名

收拢情绪之后,我对台海军演的一些感受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

这是答应大家录的,有人提醒我说录的时候不要笑出来,要注意情绪管控。但是,确实经历了情绪和心理上的巨大波动,因为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带来的跌宕起伏。其实说白了,当我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又进行了一次确认和体验。

从国家安全战略、大国国际关系博弈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做研究时要进行所谓的理性人假设(rational actor),要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情绪出发;要根据利益的计算,“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种粗糙的概率性的理性人原则、要从精准的量化模型去进行权衡,你要赋值、要赋予数据的上限和下限的阈值等等。

看似排除情感和情绪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其实不是。尤其是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任何人都是如此,一旦出现短促冲击,确实会经历巨大的情绪波动。

这也是最近几天我没有做视频的原因,我不太希望成为纯粹的情绪性输出。当我情绪波动巨大的时候,我尝试让自己转变情绪——当然现在情绪很好。现在录视频的时候已经是星期五的凌晨了,昨天星期四大家看到我们针对佩洛西窜访台湾给出了强硬的国家安全领域的信号,开始一系列军演。


东部战区陆军部队远程火力实弹射击现场画面

第一天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远程火箭炮,传说中射程最远到500公里,这种射程的火箭炮是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还有地对地常规导弹的展现。

新闻中非常清晰地提及两点,第一个叫做对台湾海峡东侧进行精确打击,位置是台湾海峡,没有过岛,海峡东侧精确打击;第二个是,星期四下午若干枚导弹对台岛东部三个区域进行精准打击和区域拒止(access denial)——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说出“access denial”的次数极少。

这次演训行动,基本可以看到上中下三片区,行动区域分六块,把台湾岛整个围在里面,且顶穿台方自己声称的所谓“领海线”和“领空”,更不要说所谓的“台海中线”。

这个动作就是告诉大家,如果将来满足《反分裂国家法》启动的条件,满足使用非和平方式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可能呈现的一个态势——里面围住,外面切掉。说穿了,就是即便美国有驰援能力,你过来怎么把你拦掉,然后先声夺人的远程打击。

远火精准打击意味着射程远,而且其数量可以极大提升,因为它不是导弹,比导弹要便宜,还可以进行精确打击。只要你有任何船只飘在海峡里面的任何部位,只要在射程范围内,我就用这东西给你精确地洗掉。

那么,“区域拒止”里面的上中下三块是什么呢?南北两侧,就是台湾岛的两个主要港口区和航线区,同时也是美国海外干涉力量可能驰援的路线,;包括日本如果想搞事,在你进来之前,就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切掉。

另外,台东有一块区孤零零的区域,既不在上面也不在下面,差不多处于中间。大约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兰德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智库,在探讨美国用军事方式介入台海的各种想象的场景中,他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美方胜算比较高的一种方式,就是美国航母战斗群摆在这个位置;在台岛东侧停着展开后,航母上的电子侦察机起飞,再从冲绳嘉手纳和菲律宾克拉克一南一北两个美军基地飞来援助的电子侦察机的支撑下,战场态势控制从台湾海峡中心线开始,整个半球包裹起来,间接提供信息链支持,甚至信息探测可以到福建厦门一侧,辅助杀伤甚至是直接截断传统意义上的两栖渡海作战。当你的船团过去时,他在台海中心划一道,打断你的整个兵力输送,让你的波次续不上,这在传统登陆作战中是最致命的。

而且,当时他们认为在这个位置,大陆飞机如果从两边绕过去攻击美国航母的话,航程不够,作战滞空时间不够长;但如果想穿过本岛,那么在打击到航母前,台湾岛上的防空火力可以进行有效杀伤,相当于美国航母有了一个防空壁垒。


当然,要破解其实也很容易,你有航母舰队就可以停到这个位置跟它打对攻,而且你的航母编队可以得到远程精准投送火力的支撑。所谓“access denia”,就是确保对方进不了这个预设站位。在这次演训已经出现的视频画面中,展现了我们公路机动地对地导弹快速机动发射的能力。

这是第一天大家视线聚焦之处,当然还有其他的项目。

有意思的是,网上还闹了个笑话,导弹测试完之后,我们发布的新闻稿里面有一句话“相关海空领域的管制解除”,于是网上有人拿着这句话做文章,以为导弹一扔演习就结束了。怎么说呢,他们开心就好,混这种饭吃的人也是越来越不上心。

这波动作传递出非常清晰的信号,核心意思是,在台湾问题上,佩洛西窜访台湾是蔡英文当局去勾搭来的,是给了钱找公关公司去游说来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信号,你踩踏到了红线。

有一群人在外网挑衅说,有弹性的红线,有本事打啊。那么,现在我认真告诉你,我很生气,也不跟你说了,开始做动作,第一所谓的“台海中线”再也没有了,game over。

这里涉及到上世纪50年代“美台共同防御协定”里面所谓的“放蒋出笼”和“中立化”。当年朝鲜战争一爆发,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直接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海中线”,驶入台湾海峡,当时给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阻绝海峡两岸互相攻击对方,他认为这既是阻挡大陆攻打蒋介石,也拦住蒋介石攻打大陆。

这是对我们领土和主权的粗暴干预,但这个问题就这样直接延续下来了,台湾问题也就这样产生了。后来签了“美台共同防御协定”,我称之为“美蒋共同防御协定”,里面涉及的问题,用非常形象的史学表述就是“放蒋出笼”——冷战时欧美国家也用这个词,把蒋从笼子里面放出来。不过,美国的政策是“放蒋出笼”和“中立化”。所谓“中立化”就是当时美国领导人表示,我不再阻隔你们互相搞来搞去,事实上也是出于实际能力的限制,这被理解为更多的有利于蒋介石采取行动攻击大陆,彼时还有人传,蒋介石可能想了个“很美”的招数,反正美国人在这边拦着,相当于我的盾,我这边是安全区域,然后就跑出去招惹大陆,但结果肯定干不过呀,只好逃回来。

美国说,你很开心是吧,动不动就去招惹别人,让我给你擦屁股,不好意思,那就“台湾海峡中立化”,即美军驻守的那块中间区域被定义为中立区。中立区的本质操作,就是蒋介石想调大概一个连排级的兵力,也要得到美国的同意。所以,当时的史学家就这么描述,“放蒋出笼”,但在其脖子上系了一条名为“中立化”的皮带,抓在手里。

到了1958年“823炮战”,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介入,国防部提案,美国大概的应对方案是利用海空优势力量轰炸,尤其是如果大陆表现出要攻击台湾的迹象的话,就轰炸厦门和福建的兵源集结地,包括使用战术核武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战术核武器203毫米火炮部署到金门岛上。

但是,国务卿杜勒斯奉行所谓“战争边缘”政策,其中的核心要件就是要画一条战争边缘线。第一,这条线是非常清晰的,你不会因为不知道这条线的存在而错误地跨过它,误以为你不想跟我打,我告诉你不要过来,但你过来了、其实又不想跟我打,然后双方就这么错误地打起来;第二,可以很容易被观察到,不容易被误会,不会被各种各样的意外所扰动。

这些因素促使杜勒斯做了第二件事,宣布将台湾海峡中心线作为战争边缘线;就是说,当大陆海空军事力量——按照杜勒斯的想法——要越过台湾海峡中心线的时候,美国就可以进行大规模报复——这是前两天我在微博上挂了一个老外的说法,意思是可能一上来连常规武器都不用,直接战术核弹扔过去。

但要做到这一点,杜勒斯要说服蒋介石做一个方案,就是“台澎换金马”,金门跟马祖的蒋军要撤回来。后来的演进,大家都知道了,金门马祖没有撤,大陆也改变了原来的策略,演化出了所谓的绞索策略,把这两个东西牵住,不让台湾和澎湖脱离掉。

后来,在事实上,基于国际关系的某种默契——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客观力量对比、基于利益诉求,会形成一些默认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有助于降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会轻易打破,反正客观上有一段时间“台海中线”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存在。

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历史上客观存在这么一个阶段,这也不丢人,实力确实相对比较弱。再到后来,中美关系相对比较好,我们的实力又起来了,到了可以过“台海中线”的时候,我们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不去主动触及这一块,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信号干扰整个节奏。这就是自己的发展节奏,避免诱发别人对你的误解,尤其是有些人在刻意制造外界对你的误解的时候,需要保持良性的信号环境。


1996年军演区域(黑色)与当前军演区域(红色),蓝色为所谓的“海峡中线”,棕色为12海里线

但是,这一次不好意思,“中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有人做了个图,把这次的演习区域和1996年由于李登辉“两国论”所诱发的第三次台海危机的演习区域做了对比,发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六大演习区域,每一块区域都超过了“中线”。

再仔细看经纬度,我们给出了非常精准的一系列坐标,直接顶进台湾所谓的“领海线”和“领空”。除去导弹不说,远火直接打穿掉。远火的射高是有限的,不像导弹那样,可以认为是在你领空外面飞,远火不一样,一巴掌扇得干干净净。

再者,进行航空出入管制,我这边在搞演习,什么时候可以进、什么时候可以出,我给你时间,你要进去要出来,向我申请。这是行使主权,不是信号,就是事实上对对台湾主权的宣示,是实质性的举措。

从实力对比上,今天我们直接拿出反拒止、反干涉远火和导弹,空天地一体的指挥支撑,战场态势感知网络系统,都在那默默发挥作用。

这还仅仅是第一天,明后天呢?暂定3天,会不会延长到4天?说明了什么?不管是台湾问题还是中美关系,这是中国自身崛起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篇章。

其实,我这是收拢情绪之后的一些感受性交流,后面会有深度分析。我的初步构想会形成一个系列,贯穿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每天军演的主要节目,来谈谈地缘政治和大国战略稳定和战略博弈。事实上,就是中美之间无声的可控对话。

另外一部分内容,就是大体以佩洛西窜访为案例,从最初台方策动邀请、她接受邀请、放消息、阳一次、再放消息、强冲、冲完之后恶性窜访、然后离开,离开之后伴随军演、各方评估长期影响等,做一个总体性的分析。

这个典型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很多事情,让我们意识到全面充分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用一种相对理性的眼光去认识、发现以及探讨这类问题。


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和大家分享自己在看待理解这个问题中的情绪和认知变化,促使我情绪发生波动的根源,我自己对自己的解释;以及我作为一个国际关系研究者以一种准实时方式身处其中观察这件事的时候,从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我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整合、加工。

无论如何,军演第一天,我们看到的是大陆展现有效、先进、新锐的远程精准打击火力。相比1996年,我们在两岸关系中事实上所处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演变。这种重大演变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战略主动权,但同时大家也同样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中国的统一、自身整体的发展还是中美战略博弈、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等等,从来都不是仅仅依靠单一要素就能解决的问题,是国家之间战略能力和战略体系的总体性较量和博弈。

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大家看到的很多体育赛事,很多运动员堪称一生之敌,他们最终的竞争结果是看排行榜上的积分,这些积分是通过不同的赛事,一场一场比赛去获得的。类比中美两国,更多的是看他们的排名,当然某一场重大赛事中的某一场关键比赛,如果两人撞上了,互搏也很重要,但只是这一场比赛,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最终决定双方之间最后的整体性竞争结果。不排除有历史决定性的瞬间,但大多数情况下,有时候一些短促冲击,更多聚焦于心理认知、情绪层面以及时间点和维度。如果你以为时间冻结在那一刻,你可能就此认为游戏已经结束,但事实上是不会冻结在那一刻的。这是第一。

第二,今天对于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来说,即使是美国要想零成本或低成本,就可以把中国一击kick off的事情,大概率也不存在。如果有,像特朗普这样“难能可贵”出现的美国大统领早就用。事实并非如此。

以上是第一天的一些感受,我努力控制住了没有笑。我想这件事情可以帮助大家进入更系统性的思考,能够在一个更长的时段内去理解复杂事物,并尝试用多场景、多结局推演来做假设性讨论,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类新闻以及解读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框架,真正意义上去独立思考重大信息。

这对于生活在今天这个碎片化信息充斥甚至泛滥的时代,是极为至关重要的。

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军演  蒋介石  美国航母  台海  杜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