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17 08:08:25作者:未知
导读:“高温预警”、“抗旱保水”…… 近来,我国南方地区异常的高温天气成为了舆论场上热议的话题。根据相关报道及预测,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持续时间将超过2013年的62天,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 为什么今夏特别热?面对可能出现的汛期反枯,如何早做准备?围绕相关问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张行南教授解读如下:
观察者网:入夏以来,南方地区一直经历着高温的炙烤。为什么今年夏天会这么热?
张行南:对于这个情况,许多气象专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有关。
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长时间稳定在江淮一带。这就导致南方地区整体受下沉气流控制,热空气长期滞留,在充足日照的影响下,形成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长期高温、无雨,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状况。
当然,这样的高温不止出现在我国,在同纬度的欧美地区也是类似的情况。从长时段的角度考量,出现这种状况不能说非常罕见,因为以前也有过。而且,也不能排除未来出现更高的气温的状况,故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观察者网:最近的异常天气让一些网友联想到了竺可桢院士的研究,也就是五千年气候变化曲线。相关观点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温暖的殷商时期平均温度比今天高2到3摄氏度,最寒冷的明清小冰期的平均温度比今天低1到2摄氏度。乍一看,这一点温度变化似乎不算什么。但事实上,在人为加速全球变暖的今天,一百年的工业化也没能让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当然,也有观点倾向于认为是环境破坏加剧了全球变暖,进而导致了我们当下面临的高温考验。您怎么看这些观点?
张行南:五千年气候变化曲线主要根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绘制,是具有可信度的。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使得温室气体增加,进而影响气候,理论上是成立的。但问题是这种影响有多大的幅度,能增加多少温度?这有待于更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我们的地球,这肯定是正确的。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活动所能产生的温度影响可能远不如自然本身的变迁。对于影响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以及演变的驱动力等等,我们人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提倡环保,但应警惕一些将此问题政治化的表达。比如,有人说汽车出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那么这是否意味所有人都不开车,地球就一定会降温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8月15日,武汉市民在汉口江滩滩涂游玩。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观察者网:在高温影响下,我国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气象干旱状态,而这种气象干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进一步持续或加重。所以,我们也看到有报道说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这也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而安徽、湖南、贵州、重庆等省份都报告了部分江河断流的情况。而在8月9日至11日,受降水和高温融雪的影响,新疆的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则发生了超警戒流量的洪水。
面对这种异常气候,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行南:其实在感慨这些现象罕见之余,我们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应对上。
像塔里木河的话,可能我们身处南方的朋友了解得不是很多,它不是没有洪水,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洪水。现在因为网络资讯发达,所以大家可以尽知天下事,以前只是报道较少,所以发生了洪水,大家也不知道而已。
实际上,“超警洪水”和“高温预警”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关键是我们要做到足够重视、有所准备。“事前防灾”可能比“实时抗灾”更重要。
比如,我们建有众多水库,水库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但各有差异,通常水库的第一功能是防洪,此外是兴利功能,如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等。现在,面对更多的干旱事件,我们在水库的规划、调度方案的制订等方面,应该对水资源利用、干旱事件的应对策略等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水库的实时调度运行上,多考虑一个维度,做好跟踪预判。
另外,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例如面对山洪,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洪水的危险性,要及时加以躲避,切不可用一种“探奇览胜”的心态留在原地“看热闹”。再如,当出现特大暴雨预警时,也要提高警惕。对此,可以由政府牵头绘制风险图,告诉老百姓辖区内哪些地方地势低容易淹水,开展洪涝灾害风险宣传教育,在汛期尽量避免前往,尤其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区,遇到灾害时,知道如何在第一时间避险和自救。
洪水经过漓江广西阳朔县城河段(资料图,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