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8-18 14:01:06作者:未知
中欧之间有没有可能爆发贸易战?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舆论最近在炒作的一个危险话题。中欧这些年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共同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产业链互补性、相互依存度都很高,按理说“贸易战”本不应该成为欧洲对华政策讨论中一个严肃的话题,但一些舆论给欧洲人描绘了一幅“颠倒世界”:中欧经济高依存度对欧洲不是红利是“风险”,有的甚至宣称“必须为对华冲突做好准备”。
必须指出,对欧洲来说,这是一股危害性不可忽视的舆论逆流。当下,欧洲经济民生正面临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高通胀、疫情反复,以及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等复杂交织的多重挑战,但在本应更加珍惜和平与发展外部环境以及互利合作伙伴的时候,欧洲一些人却要人为制造出对华冲突。难道仅仅因为中国对欧洲利益越来越重要,就得加以剥离、防范和排斥吗?一个正常人不可能因为害怕噎着就不敢吃饭,更不可能因此把饭碗也给砸了。
概括起来,欧洲舆论现在主要讨论的有两点:一是要不要主动减少对中国市场的经贸依赖(即“对华经贸脱钩”),以避免将来可能面临的被动;二是对中国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如果欧洲不接受,是否要采取贸易制裁手段。显然,这两个问题已经让不少欧洲人有些上头,但不得不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问题。
资料图
第一个问题,不应该把中欧密切的经贸关系,理解为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依赖。准确地说,这是正常的“相互依赖”。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高度外向,这是由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所决定的,欧洲把握住了趋势,也充分享受到了红利。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和中国爆发贸易战,切断经贸联系,德国的经济损失恐怕是英国“脱欧”损失的6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对多国施加贸易大棒,欧洲尤其是法德是坚定的反对者。贸易战在那时产生的危害到今天还在欧洲大陆绵延震荡,“贸易战”一词最不应该从欧洲舆论口中主动吐出。
第二个问题则反映出欧洲一些人内心深处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习惯于带着优越感去评判别人,包括中国;在他们看来,经贸制裁可以作为对华的政治打压筹码。事实上,欧洲既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的权力。很大程度上,第一个问题是这种思维意识以己度人的投射。二者是一体两面、相互强化的。有打压中国冲动的人,才会对中国重要性的提升心怀焦虑和恐惧。我们还要提醒,欧洲一些人不要想着通过减少对中国的经贸依赖,为自己挑衅中国核心利益创造条件和空间,这是本末倒置。
欧洲最近的烦心事确实挺多的,这给各种极端言论提供了滋生土壤,遥远的中国成为一些人转移不满的出口。但问题是,中国不是上面任何一个问题的责任人,以毒化中欧互信基础,损害中欧经济合作来缓解自身焦虑,不是缘木求鱼吗?这几年,美国在重大地缘政治问题上对欧洲构成了强势牵引力,这种牵引的结果基本是美国“吃饱”,欧洲“跌倒”。眼下,欧洲需要一场真正的“内务整理”,看看它围绕中国的焦虑有多少来源于真实的中国,有多少来自对美战略自主的丧失。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过:德国应该提防成为世界的“道德使徒”,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的整个欧洲。多位欧洲经济学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们必须将政治分歧与正常贸易分开,“中国应该受到相应的尊重”,警告欧洲不要采取短视行为。他们的提醒很有针对性,欧洲舆论正呈现出的倾向令人担心,一些内容很像是从美国拷贝过来的。但欧洲不是美国的州,这个重要事实,欧洲人不能忽略了,否则容易掉进一个专为欧洲挖好的大坑里。
延伸阅读:
波罗的海两国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 此前立陶宛已退
当地时间8月11日,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步立陶宛后尘,分别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立陶宛此前退出时的激烈表态,如今这两国声明的措辞要温和得多。
当天,爱沙尼亚外交部在网站发布声明称,该国自去年2月峰会后就再没有出席任何会议,并决定不参与这一合作机制。声明指出,爱沙尼亚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其中包括按照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人权等价值观推进欧盟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爱沙尼亚外交部网站声明
同日,拉脱维亚外交部在网站宣布了类似的决定。其声明称,考虑到目前外交和贸易政策的优先事项,拉脱维亚决定停止参与该合作机制,但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双边关系,并在互利互惠、遵守国际法、人权以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基础上推动中欧合作。
拉脱维亚外交部网站声明
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韦丹·帕特尔(Vedant Patel)则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称,对此表示欢迎。帕特尔说,美国尊重并支持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这一主权决定,并将继续支持爱拉两国为使波罗的海成为更加稳定和繁荣的区域所做出的努力。
他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是重要的北约盟国,也是美国在许多问题上的关键伙伴,而拜登政府处理中国问题的核心之一就是与欧洲及全世界的盟友保持一致。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于2012年,波罗的海三国等16个欧洲国家同年加入,与中国共同构成“16+1”。随着2019年希腊的正式加入,合作规模又正式扩大为“17+1”。去年5月,“反华急先锋”立陶宛率先宣布退出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立陶宛此前的激烈表态,爱拉两国的措辞要较温和。立外长兰斯伯格斯当时在声明中煽动其他欧洲国家一同退出,并攻击该机制对欧盟构成了“分裂”因素,声称欧盟应采用“更有效、更团结的‘27+1’模式”来一致应对中国。
立陶宛的反华表演最终也殃及自身,立官员日前承认,双边贸易额锐减至原来的0.3%,立陶宛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几乎跌到零点。同时,2021年中国同中东欧16国贸易额则在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逆势上扬,达到创纪录的1335.5亿美元,同比增长32%,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同欧盟贸易额增幅。
欧洲小国的反华势力近来再次频频拿涉华议题做起文章。今年6月,捷克外长就曾叫嚣要退出这一合作机制,将其作为对华政策转向的一部分。
康奈尔大学教授萨拉·克雷普斯(Sarah Kreps)对《南华早报》指出,随着乌克兰危机延宕,台海局势又因美国政府“三号人物”佩洛西执意窜台陷入紧张,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小国希望以此向美国等西方国家“表忠心”(express loyalty),牢固自己在“支持民主”这一特定阵营的地位,“就像在冷战时期一样”。
“这两个国家正试图发出非常明确的信号,即它们属于支持‘民主’的阵营,它们不希望与那些被认为是反对‘民主’的国家结盟。”克雷普斯说,“它们想要考虑如何表达他们的忠诚......这样,如果它们处于弱势,(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就会记住这一点,并确保以强有力的防御来回报他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此前回应相关消息时曾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共同倡议成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愿望。机制成立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各方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一贯秉持协商自愿、共商共建、开放包容的原则。坚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有益和重要补充的定位,欢迎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在合作框架内开展合作。
赵立坚也援引去年该合作机制下的双边贸易额数据称,事实胜于雄辩,上述成果仅仅是10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开展富有成效合作的缩影。“这一数据也来源于公开渠道,任何不带偏见的人士都会得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务实、管用的结论。”
赵立坚表示,今年适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10周年,中方愿同中东欧各国以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为新的起点,共同推动该合作机制进一步走深走实,更好造福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