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加氢站最高补贴500万 北京推出20条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更新时间:2022-08-23 08:12:14作者:佚名

建设加氢站最高补贴500万 北京推出20条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原标题:建设加氢站最高补贴500万 北京推出20条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再迎政策东风。

为贯彻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落实《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工作部署,把握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与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北京市氢能产业,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从具体内容来看,《措施》有效期三年,从支持科技研发创新、支持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示范推广应用、支持标准体系建设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7方面共推出20条举措。

这也是在去年8月北京确立“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到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发展目标后,对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政策的进一步细化。

按照规划,北京将在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尤其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此外,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

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领域“补短板”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把握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与机遇期,《措施》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兼顾氢能关联技术,支持氢能企业及机构开展基础前瞻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促进氢能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支持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应用基础研究。

其中,在支持科技研发创新方面,除了支持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北京还将支持强链工程实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领军企业牵头,围绕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遴选研发合作单位和团队,组建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衔接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优先纳入“强链工程”支持范围,给予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的股权支持或事前补助支持;鼓励氢能领域创新主体在京组建国家级、市级氢能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强化产学研合作,按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氢能领域重点企业参与“筑基工程”,聚焦产业链卡点环节,创新组织模式开展揭榜攻关、样机研发、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分批给予攻关投资一定比例奖励。

此外,支持氢能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国际)首创的技术产品(统称为首创产品)实现首次应用,根据产品应用效果,按照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的30%比例,择优给予研制单位国际首创产品不超过5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将氢能领域新材料产品优先纳入北京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对于指导目录中的氢能领域新产品首批次应用,按单个产品不超过500万元、单个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给予分档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氢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措施》通过补贴支持加氢站建设运营。鼓励新建和改(扩)建符合本市发展规划的加氢站,对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建成(含改扩建)的加氢站,按照压缩机12小时额定工作能力不少于1000公斤和500公斤两档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定额建设补贴。对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提供加氢服务并承诺氢气市场销售价格不高于30元/公斤的加氢站,按照10元/公斤的标准给予氢气运营补贴。

在车辆的推广运营方面,《措施》以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重型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运等场景为重点,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纳入并完成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的整车制造企业、车辆运营企业以及核心零部件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分别予以奖励。

风口之下,氢能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今年1-7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94辆和1633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1.3倍。

不过,在商业化应用上,氢燃料电池汽车“道阻且长”。

“目前在国家氢燃料示范城市群对购车成本、运营环节的成本的政策性补贴后,氢燃料重卡每千瓦电的成本是5000-6000元,如果在2025-2030年间,示范运营车辆达到10万辆左右的规模,每千瓦电成本控制在1000元以内,每公斤氢气成本控制在20块钱以内,氢燃料重卡的成本才能接近传统燃油的重卡,才能在没有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下实现商业化,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6-7年的时间。”此前,北汽福田总经理武锡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重新起步。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规划明确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2035年我国加氢站数量将超过5000座,2022-203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1%。

而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了至203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的目标。

而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国联证券预测,未来十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2020-2025年为发展起步期,氢能车市场以政策驱动为主,方向上侧重发展中重卡;2025-2030年随着基础设施普及、技术革新和成本下降,产业将进入发展加速期,到2030年年销规模有望达到10万辆水平。

风口之下,氢能产业“赛道”竞逐日趋激烈。

自去年以来,各地陆续发布“十四五”规划,给定氢能发展路径,目前至少已经有13个省(市、自治区)提出氢能布局,数十个地级市已出台具体规划,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8月12日,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到2025年示范期末,实现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目标,年供氢能力超过10万吨,建成加氢站超200座,车用氢气终端售价降到30元/公斤以下,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去年11月13日,《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正式发布,并确立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到2025年,上海成为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建成运行超过70座加氢站,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

而《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力争氢能源动力总成系统产能达到5万台套;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具备规模化国际供给和配套能力。

业内认为,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初期,依靠示范城市群的推广作用,燃料电池系统厂商加大研发力度,进而改善燃料电池汽车的耐用性和效率。随着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改良及预期成本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规模及需求还将显著成长。

(作者:杜巧梅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本文标签: 氢能  措施  加氢站  氢燃料  燃料  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