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9-03 08:30:29作者:佚名
沉浸式体验火箭组装及发射、通过触控互动了解火箭知识、模拟未来智慧城市系统感受人工智能……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新东方亮相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区,展示其在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探索成果。“教育+科技”成为新东方展区的最大看点。
此外,新东方将新东方在线旗下农产品直播电商平台“东方甄选”的直播大屏搬到现场,实时展现直播的画面。现场的展柜中还摆放了“东方甄选”鲜榨玉米汁、月饼等系列自营产品。与此同时,展会中还设置了新东方国际教育及大学教育展台,为观众介绍客户价值管理系统等相关内容。
新东方亮相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区,展示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新东方供图
开启航天交互体验,助力青少年探索航天事业
沉浸式体验火箭发射升空、参与航天器的设计组装……在服贸会现场,新东方展出了“天宫启航”航天交互体验系统,吸引不少观众前来互动体验。
据了解,“天宫启航”航天交互体验系统包含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研发历程介绍及组件学习两大部分,兼具科普性及互动性。该系统模拟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过程,并在其中提供了火箭总体设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航天知识科普和沉浸式交互体验。
9月1日,在展会现场,记者体验了航天交互体验系统。在选取了组件学习后,记者将助推器、鼻锥等火箭部件学习手牌放置于互动屏上,屏幕即可显示该部件的总体介绍、总体参数等。随后,该系统模拟了火箭总装车间的场景,观众可通过手指触动、拖动屏幕完成火箭助推器、尾翼、整流罩等核心部件的组装。
而后,系统模拟了火箭发射的场景,并播放火箭转运、发射的动画。其通过模拟倒计时、点火、突破音障、舱箭分离等环节,帮助观众身临其境了解火箭发射的场景。
“天宫启航”航天交互体验系统兼具科普性及互动性。 新东方供图
据新东方智慧教育事业部产品经理缪志强介绍,“天宫启航”航天交互体验系统由沉浸式VR互动体验系统和触控互动模拟系统组成,两个系统可独立运行,并利用VR和触控交互两种效果逼真呈现航天任务中的各个场景,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学习探索的热情。
缪志强表示,目前,航天交互体验系统已应用于部分科普馆及中小学校。未来,该系统将增加更多的航天工程体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航天知识。
现场展示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家居、智慧农业
在会场,新东方展出的“未来智慧城市”演示系统也吸引了在场观众的关注。该系统是一套以未来AI时代下智慧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演示系统,包含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园区等多个场景。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演示了系统的操作过程。在智慧农业方面,当棚内温度升高,超过农作物适宜温度时,棚内的风扇便会开启,进行通风;当传感器检测到土壤较为干燥时,会启动自动滴灌系统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在智能家居方面,光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通过对光照、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监控,实现自动操控风扇、窗帘、灯具等功能。
新东方展出的“未来智慧城市”演示系统吸引在场观众的关注。 新东方供图
这套系统如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缪志强介绍,这套系统将AI、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生活场景进行结合,并将这些场景引入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当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思考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原理。”在他看来,“对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给他的技术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
在了解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在新东方研发的天启教育开发板中修改指令,实现对所需技术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未来将重点发力智慧教育内容端建设
据了解,新东方对教育+科技的探索由来已久。近年来,从布局双师课堂到探索教育OMO模式,再到成立AI研究院、设立互联网智能产品技术中心,新东方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
2022年,新东方成立智慧教育事业部,设立科技教育、智慧教学、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业务板块,并面向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地中小学等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目前打造了新东方Kids+、东方创科、东方慧教等教育科技品牌,以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的创新产品为教育发展变革提供服务支撑。
东方创科总经理张蓓表示,新东方加码智慧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基于新东方在教育方面探索的结果。在多年教育经验、科技研发的积累下,新东方认为可以在智慧教育这一板块持续发力;另一方是在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培养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新东方期待能致力于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具有长远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领域,值得我们长期耕耘。”
在内部转型及外部政策的合力推动下,新东方仍将继续大力探索智慧教育领域。张蓓表示,未来,新东方希望在教育内容端持续发力,并助力教师提升数字化能力和科学素养。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