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揪心上学”到“安心求学”教育给“悬崖村”孩子插上翅膀

更新时间:2022-10-01 10:31:28作者:智慧百科

从“揪心上学”到“安心求学”教育给“悬崖村”孩子插上翅膀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罗石芊

曾经,几位村民护送十几个孩子爬藤梯上学的情景,让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成为新闻焦点。“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悬崖村”的孩子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曾经的“揪心上学”变成了“安心求学”。


在9月30日下午3:20,由封面新闻发起的“走过十年——光阴的故事 我看四川新变化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到凉山昭觉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昭觉民族中学学生某色拉作,通过封面直播,和四川的同学们一起分享“悬崖村“新变化。

某色拉作:现在上学走路只要十几分钟

某色拉作一家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村”上,每天,她下山上学要爬藤梯,走三个小时的路。那是一段充满惊险的路,小一点的孩子必须得由大人用绳子捆着,才能战战兢兢地下山。有的悬崖村的孩子,到了11岁,还没有下过山。

脱贫攻坚,给“悬崖村”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悬崖村”的孩子们插上了翅膀。易地安置,让“悬崖村”的居民搬下山来,住上了新修的房子。搬迁家庭孩子在城区受教育的权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2019年,某色拉作一家从“悬崖村”上搬了下来,2022年9月,她来到昭觉民族中学读高一。在与石室中学学生连线时,拉作介绍了自己的新学校,“我们有运动场,还有美术、舞蹈、书法、吉他等多功能教室”。石室中学同学关心她暑假是怎么过的,拉作说,因为自己已经成年,所以暑假在快递分拣站打工。前几天她刚回了一次悬崖村,“现在藤梯变成了钢梯,我们上山慢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


而“悬崖村”剩余在校的师生,在2018年年初,搬进了盼望已久、投入600万元新建的五层教学楼,寄宿制学生搬进了投入475万元建成的4层新宿舍,现在的“悬崖村小学”,宿舍干净、整洁、舒适,现代化教学设备、食堂、运动场一应俱全,孩子们在校生活丰富多彩,在课业学习外,可以打篮球、踢足球,还能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五六岁的孩子,都已经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了。

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孩子们开始陆续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和认知,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黄先华,通过封面视频连线和石室中学的同学们分享了近年来昭觉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用了“三个史无前例”来总结。“昭觉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史无前例,五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累计达到46.2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0%,新增学位4万个,寄宿制学生达到4.5万人,较2016年分别增长135%和80%。”

二是对教育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史无前例,县城6.1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内,园区化建成各级各类学校39所,城区学校总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公里,建成了以县城四个教育园区为龙头,各乡镇标准化中心校为支撑,惠及城乡的学前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发展架构,全面实现了小学向乡镇集中、初高中向县城集中的目标。

三是抓教育发展的决心史无前例,财政每年拿出近一半的县本级财政资金、近9000万元用于缺口教师的购买服务,教职工较2016年增加58%达4535人,全县师生超10万人占常住人口40%以上,整体办学规模位列全州第二。

在“三个史无前例”的支撑下,“我县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55%,比2012年提高52.25%,学龄前儿童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其他孩子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座崭新的校园拔地而起,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一应俱全,“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已成为现实。

本文标签: 悬崖村  教育  中学  学前教育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