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0-21 11:30:42作者:智慧百科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各国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受此影响,欧洲一些汽车业、制造业企业近期被迫停产或决定将生产线外迁。由于美国能源价格远低于欧洲,且出台巨额补贴政策,美国成为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有评论指出,美国试图“转欧洲之危为美国之机”,从中攫取利益。就在欧洲面临关键产业流失和经济衰退的严重挑战时,美国却暗暗举起“割欧洲韭菜”的镰刀,迫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天平向有利于美国的一侧倾斜。
资料图
19日,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与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举行视频会议。双方均表示,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作出回应。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 哈贝克:我们看到欧洲的公司和企业被美国“吸走”了,因为美国提供了巨额补贴。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 勒梅尔: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不仅引发法德担忧,还引发了全部欧洲国家的担忧。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有所行动,因为该法案或将破坏美欧大陆的公平竞争环境。
美国总统拜登8月中旬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措施成为关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措施以“整车北美当地组装”等条件作为提供补贴的前提。欧盟国家普遍认为,该法案是对欧盟汽车、可再生能源、电池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歧视。欧盟的担忧不无道理,就在10月19日,德国宝马集团宣布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价值17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投资。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表示,由于电力成本飙升,公司已关闭位于德国的两座工厂,转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工厂继续生产。此外,安赛乐米塔尔位于德国汉堡的一座大型钢铁厂也正在减产,并且前景不妙。
钢铁厂工人:根据我们预计的(未来的)能源价格,明年工厂能否继续运营存疑。
安赛乐米塔尔汉堡公司首席执行官乌韦· 布劳恩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能源账单上涨了“7倍”,这导致工厂无法像以往一样正常运营。10月初以来,钢铁厂里500多名工人也不得不减少工时。
安赛乐米塔尔汉堡公司首席执行官 乌韦· 布劳恩:这不仅仅关系到我们工厂。我们必须创造条件(降低能源成本),以便继续在欧洲生产。如果不这样做,很明显,一些生产中最耗能的部分将被迁走。
《华尔街日报》对欧洲“去工业化”的苗头表示了担忧。报道称,问题是(欧洲)当前的痛苦到底是临时的,还是一个“去工业化”时代开始的标志。
欧洲《现代外交》在线杂志则发表文章,题为“美国是如何摧毁欧洲的”。文章指出,“美国政府是欧洲财富外流的始作俑者”。文章还担忧,“随着欧洲财富不断外流——主要是流向美国,欧洲将变得越来越落后。”
延伸阅读:
媒体:出乎所有人意料 朔尔茨将带一个商务代表团访华
德国《商报》10月14日文章,原题:德国工业的中国问题 尽管存在风险,德国企业仍不愿离开中国。那些在德意志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公司甚至正扩大在华存在,并向联邦政府施压。
当谈论中国时,西门子公司总裁博乐仁都是赞美之词。他在几个月前一次采访中说,你必须“尊重”对待这个国家。他和其他经理们还是担心欧美同中国的经济渐行渐远。
中国是许多德国企业最重要的销售市场,也是稀土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地和供应商。德中经济的相互依赖远大于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一位为德企提供中国战略建议的银行家说:“情况很复杂,没有简单答案。”
(资料图)
特别是(德国)大公司多年来一直非常依赖中国,他们发现很难实现多元化。事实上,早在2012年德国经济就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成立“原材料保障联盟”,成员包括拜耳和巴斯夫等德国大公司。但仅三年后,该倡议就被放弃。西门子、巴斯夫和大众等公司不愿退出中国。这些集团坚持在华业务,甚至扩大中国业务——同时向德国联邦政府施压以维持其对中国市场的支持。尽管他们也有所担忧,但还是不敢撤离。其中一名德国经理说:“如果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必须在中国。”
因此,巴斯夫正投入巨资在华建设新工厂。大众汽车一位董事会成员表示,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利润,企业将遭遇生存危机。荣鼎集团一项研究表明,德国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不仅没有减少对华依赖,最近还一直稳步增加投资。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对德国央行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一项研究,仅2022年上半年,德企就在华投资约100亿欧元。
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认为,更广泛定位的目标不应是退出中国,而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额外发展。这将对德国政府目前正制定的中国战略有所帮助。
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示希望经济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到目前为止,最明显的迹象表明,总理府正专注于与中国的“一切照常”。朔尔茨将于11月访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还将带一个商务代表团随行。对北京来说,与德国的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看到柏林在欧洲的影响力,也需要德国表现出合作的意愿。(青木译)
德企集体抵制对华"脱钩" 大众宣布168亿在华投资项目
“与中国断绝经济关系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会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与中国“脱钩”?德国企业集体发声,这不可能!
近日,对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提议出台一些严苛的对华经济政策,德国企业界纷纷表达了强烈反对。不仅如此,大众汽车等多家知名德企这段时间还陆续宣布了在华投资大动作,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
这些年,中德经贸合作发展迅猛,哪怕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中德两国经贸往来也有增无减。德国社会各界不难体会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而德国部分政客试图在对华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理性。
德企集体抵制对华“脱钩”
13日,德国经济部的一项试图让中德两国经贸“脱钩”的提案,因引发德国企业的集体不满,而很快就被搁置在一边。
路透社报道称,不少企业领袖对德国经济部没有充分咨询他们的意见,就提出对中国业务如此不利的提案而感到恼火。一些企业甚至在视频会议中,直接向哈贝克表达了愤怒。
这其中就包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等大公司的高管。巴斯夫以及德国汽车品牌宝马等知名企业表态称,不存在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撤出的问题。梅赛德斯-奔驰发言人加斯特称,将中国同欧洲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出了反对与中国‘脱钩’的警告。”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主席耶格表示,“经济部试图切断德国经济在中国的业务,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的提议受到质疑。图源:DW
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有超过90万家德国中小企业会员。耶格说,如果德国政府这样做,其会员中将有50%至70%的公司不会继续在市场上有亮眼的表现。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VDMA)外贸部主任阿克曼则呼吁:“促进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才是正道。”
大众宣布在华投资项目
同时,一大批德企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重视。
13日,德国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交易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德国大众汽车在2021年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图源:chinadaily
“中国市场充满活力,是大众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业务区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与地平线的合作,是大众在华推进战略转型,强化在华业务的核心基石。”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是大众最大的市场,每年约有40%的大众汽车交付至中国。在德国《商报》看来,大众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有助于迅速恢复自身在软件和数字化方面的竞争力。
最近,同样在中国市场拿出大手笔的,还有巴斯夫、宝马等。11日,巴斯夫宣布计划在中国的湛江一体化基地投资新建一座世界级规模的新戊二醇(NPG)装置,年产量达8万吨。今年6月,宝马斥资约150亿元人民币在沈阳建设的新工厂正式开始运营,这是宝马在中国单项投资中最大的一笔。
一项研究显示,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宝马和巴斯夫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共占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99.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欧洲各界发出理性声音
除德国企业外,德国社会,乃至欧洲各界,也陆续对此发出理性声音。
与哈贝克不同,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就向中国释放出了积极信号。11日,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上,他表示:“‘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当务之急,不是‘脱钩’,而是政治与经济的多样化。”
朔尔茨认为德国与欧盟必须建立更广泛、更稳健的贸易关系,非但不能与个别国家脱钩,而且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国家开展贸易。
德国总理朔尔茨认为“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图源:rfi
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指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孤立和保护主义。他表示,欧盟和中国是深度融合的经济体,“与中国‘脱钩’不是我们(欧盟企业)的选择。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增长市场。”
“与中国断绝经济关系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会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今年7月,柏林前市长夏埃尔·米勒在一篇题为《我们不能孤立中国》的文章中指出,“如果没有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德国无法应对这个时代中那些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连续6年蝉联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为2351.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而中国和欧盟亦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去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了2700亿美元。今年1至8月,中欧贸易总额为5752.2亿美元,同比增长8.8%。欧盟对华投资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5%。
“中欧合作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有着强大韧性和潜力。”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背景下,坚持开放合作,增强经贸联系,不仅有利于中欧双方,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深海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