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学习超级有用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更新时间:2022-10-26 12:31:26作者:智慧百科

对孩子学习超级有用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看点 为人父母常会头疼,孩子在学习方面怎么那么不听话?其实,哪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无非是遵循了养育科学、把握了孩童天性。所谓欲正其行,先化其心,学会一点心理学,养娃也能很专业——文中给出4个超实用的心理学技巧,从今天就用起来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常青藤爸爸 (ID: ivydad_ivydad)

文丨常爸 编丨May

有个经典的营销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

说有两家相邻的粥铺,每天顾客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一家粥铺的销售额总是高于另一家。

后来人们发现,效益好的那家粥铺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问的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服务员则问的是:“加不加鸡蛋?”

第一家粥铺,其实就是心理学上“强迫选择效应”的一个典型应用——如果想让一个人听从意见,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给出几个选项让他选。这样会让顾客默认为“至少要加一个蛋”,早上着急上班行色匆匆的顾客便会本能地就从“一个和两个蛋”中做出选择,很少会有人想到“不加蛋”,店家也因此增加了销售额。


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一些棘手的情况,我们经常会羡慕那种特别会做“思(洗)想(脑)”工作的家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学啊!比如带大家现学现卖一下,刚刚这个心理学技巧可以怎么用呢?

到了学习时间了,你是打算先背古诗还是先做《数酷》?

想周六早上收拾房间还是周日早上收拾?

是想放学先练跳绳还是晚饭休息20分钟后再练?

这样把答案框定在几个你能接受的选项里,就能相对轻松地让孩子接受任务,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当然,这一招“糊弄糊弄”小孩子还是可以的,不可能“包治百病”。常爸的同事就对他家上五年级的儿子用过,问他“你是想读先英语还是想先写作文?”而孩子毅然决然地说,“都不想,我想先玩游戏!”一时间同事也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咱父母的思想(洗)教育(脑)水平也得配得上孩子的成长速度才行。


不过不要紧,常爸最近读书看到一些经典的营销学和社会心理学案例时,经常灵感浮现随即一拍大腿大喝一声“妙哉!”,今天就把这些时刻统一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相信这些捷径也会助你成为育儿高手。


想让孩子听话?

别总下命令——要多找理由

不少爸妈苦恼:想让孩子听话,但不管好说歹说,孩子就是不听。有时候说个三五遍,但孩子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家长生一肚子气但也无计可施。

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学中的“因为效应”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让别人做一件事情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就更容易被别人答应。

比如我们都有类似经历:排队时遇到赶时间,询问前面的人自己能否插队。曾有研究人员就做过一项实验,在打印室用不同的方式询问别人,能不能让自己先复印?

在没有给出原因的情况下,他们有60%的成功几率;如果加上一个原因,成功率就提高到了90%以上。


有意思的是,这里给出什么样的理由并不重要。只要问题基本符合熟悉的框架(请求-因为-理由),那么成功概率就会提高。

那,如果要复印20页呢?

研究人员发现,这时候理由的类型开始起作用了。


人们开始认真听你的理由,无意义的理由没有提高成功率,只有合理的理由才提高了成功率。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两个重要的发现:

那,如果应用到孩子教育上,我们知道不能简单粗暴地跟孩子说“不”,而是要能拿出他可以听懂的理由来:

需要上剑桥少儿英语单词课的时候:我们现在要开始上单词课了啊,多学单词才能读懂更多文章!

孩子快开学了,需要整理书包:今天晚上一定要整理好明天开学要用的东西呀,因为明天早上再弄就来不及了!

遇到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只需要给孩子一个简单的理由;遇到不那么简单的事情,给孩子一个能够说服他们的理由。当孩子认为你的每一项要求都有理有据时,就算想要拒绝,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


得寸进尺

循序渐进提要求

营销学中还有几个常见的诱导消费的技巧,“登门槛效应”就是其中之一,同样可以用在孩子学习上。

它指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就很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哪天看了篇公号文说口算的重要性,然后你对之前从来没有练过的孩子大笔一挥:“从今天开始每天要做50道口算题!”好吧,能坚持三天都算我输。

那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天先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练口算(套用第一条说的),然后告诉孩子从10道或者15道做起,看起来并不多,孩子十有八九会答应;等养成习惯了,再逐渐增加量,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你很可能会发现练到一天30道时孩子的计算准确率已经大大提高了,这时你就会意识到如果当时直接提“一天做50道口算题”的要求是多么不切实际。

再比如,如果想让孩子读一本书,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安利”呢?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我觉得很不错,如果你读完前5页,那我们就可以出去玩了!

孩子一听,读完前5页也不是多么艰巨的任务,那就应下来吧!

而到了第二个周末,我们就可以加码——如果上午你读完第一章节,下午咱们就去天文馆!

这样逐渐加码、循序渐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接手大的学习任务了!


这个方法的原理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别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飞速进步,但“一口吃个胖子”,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行的,从小请求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大要求,就容易实现多了,之后享受到成就感的孩子自己也会有更多自驱力,而父母的育儿生活也会越来越顺利轻松。


把目标定得高一些

让孩子知道“我很行”

我们生活中应该都有类似的体验:如果一双鞋子标价一千块,估计有不少人都会犹豫,那我到底买不买呢?

但是,如果一双鞋原价是一万块,现在打一折出售,售价一千块,那么愿意为这双鞋掏腰包的人就多多了:因为人们在心里会认为这双鞋本身值一万块,花一千块钱买到可就是赚大发了。

其实这就是锚定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断时,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这对我们育儿有什么启发呢?

曾经有一项研究,学校老师被告知他们的学生有“天赋”(其实他们并没有),但到了学期末,这些学生的表现确实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这种“天才儿童”的观念被老师或父母的高期望植入年轻人的心灵,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小时候,常奶奶在教育常爸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你把目标定到天上,真掉下来了还有云接着呢;但你要是把目标定在山上,那要掉就直接掉到地上了。”细想一下,其实这句话也是锚定效应的体现。

如果想要激发孩子的潜力,不妨利用好“瞄定效应”: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定高一点的目标。只有把高标准根植于心中,孩子才会对自己“严要求”,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能够做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不露痕迹”,同时也不要把目标定得遥不可及。对孩子来说,这个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他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你已经很棒了

如果再改进一点就更厉害了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没有人喜欢被批评,这是人之常情。


有不少爸爸妈妈都很苦恼:孩子明明有问题,但每次只要家长把问题指出来,孩子就会不高兴,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家长偏是不满意,总是各种挑刺、指责。

这时其实有个小技巧:先赞美一下孩子,然后再适时提出意见。

比如孩子作业写得很乱,与其上来就劈头盖脸说作业写得像狗爬的,不如先夸一下“今天你准确率还是挺高的”“今天写得还是挺快的”,然后再切入主题——“要是能更整齐一些就更好了!”

这种做法,就是心理学中的“三明治效应”,它指的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就像三明治一样,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

其实,人们并不是不喜欢接受意见,而是不喜欢单纯批评指责的提意见方式。把“提意见”包裹在“表扬”和“赞美”之中,能够让孩子更加乐于接受,改进效果也会更好。

当然,这里对家长还有一点要求,那就是控制情绪。千万不要在看到孩子的问题时气血上涌、怒气横生,勉强说出来的几句赞美带着阴阳怪气,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都说养娃需要斗智斗勇,那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些,不妨尝试一下,或许小的技巧能起到大作用呢!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926319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819/8762348.shtml

https://www.mathgenie.com/blog/the-benefit-of-forced-choice

https://familyfirstva.com/a-little-choice-can-go-a-long-way-how-to-use-forced-choice-with-kids/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anchoring-bias-2795029

https://psychcentral.com/blog/the-anchoring-effect-how-it-impacts-your-everyday-life#1

https://thriveglobal.com/stories/what-are-you-to-anchoring-to/

https://psychologyformarketers.com/power-of-becaus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rainwise/201310/the-power-the-word-because-get-people-do-stuff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compliance.html

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behavior/compliance/strategies/door-in-the-face-technique

https://www.psychologistworld.com/behavior/compliance/strategies/low-ball-technique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文标签: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育儿  教育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