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09 14:56:27作者:智慧百科
文|凯风
以GDP论英雄,正在沦为过去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地缘冲突、科技博弈日益白热化,区域竞争早已从传统的规模、体量之争,一变而成核心竞争力之争。
谁是中国内地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01
专利密度排行:谁是中国创新之都?
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无疑是第一位的。
衡量科技创新的指标林林种种,但最直观、最具可比性也最能衡量科研成效的,无疑是专利密度,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正因为专利密度如此重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成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是中国内地专利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其中,10强城市是:
2022年,全国平均专利密度约为29件,而位居前列的北京、深圳分别是全国的7.5倍、4.6倍,作为TOP10守门员的无锡也达到全国的2倍,可见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应之强。
众所周知,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
这其中,发明专利数量最少,但含金量最高,与专利质量、研发投入、企业竞争力、产业地位、城市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凡是专利密度高的地方,要么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众多,要么高新企业云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凸显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力的发展格局。
北京和深圳是两个不同的典型。
北京的科技创新主要来自于高校及科研机构,而深圳则以企业为主力。
根据统计,深圳95%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于企业,而北京近4成来自企业及高校的贡献。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决定了两个城市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
02
企业密度:谁是中国创业之都?
专利密度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家密度反映的则是市场活力。
这两年,“稳市场主体”一直都是政策导向所在。高层更进一步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市场主体由企业、个体工商户构成。目前,全国市场主体超过1.6亿户,其中企业突破5000万户,为市场主体中的佼佼者。
大疫三年即将终结,拼经济成为全民共识,数千万家企业,正是搞经济的主力。
这是内地企业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以每千人企业数量来衡量,TOP5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北京。
TOP5城市企业数量合计占了全国的1/5强,TOP20城市企业总量占全国比重更是高达40%所在。
不仅是广义的企业总量,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几乎高度集中在大城市。
这其中,企业家密度最高的深圳,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个老板,可以说遍地都是企业,市场活力可见一斑。
这些企业,大如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小如寥寥数人的中小微企业,共同构筑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市场格局。
当然,没有企业能永葆青春,有企业在新生,就有企业在消失,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
与此同时,在这些城市,每年也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注销。但只要注册注销比保持在高位,市场的新陈代谢现象就无须过度担心。
研究表明,企业家密度与经济活动高度正相关。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活力指数与GDP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变化趋势高度趋同。
可见,企业家密度高的地方,市场活力就越强,而经济增长动能也就越大。这些地方在大疫之后的拼经济之战中,也将抢得先机。
03
经济密度:哪些城市“地均GDP”领跑?
亩产论英雄,正在展开新的经济图景。
这一发轫于10多年前浙江基层、在上海广泛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地区所效仿。
“亩”的概念与生活相距甚远,我们以更为人知的地均GDP(单位平方公里GDP)来衡量,哪些城市的经济密度更高?
深圳遥遥领先,一个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却创下了3万亿以上的GDP,地均GDP高达15.4亿元。
虽然深圳在内地可谓独孤求败,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些国际城市均以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代表,无论是地均GDP还是人均GDP,均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深圳之后,上海、东莞、广州、佛山、无锡、苏州等位居前列。
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城镇化率普遍突破80%,且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抑或地均GDP,全部位居前列。
以亩产而论,这些地方以更小的土地投入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这正是含金量的最佳体现。
当然,由于不同城市地理格局不同,加之中国城市更多是行政区划的概念,由此导致城市面积存在一定高估。
毕竟,有城市囊括了广阔的农村地带,还有城市内部充斥着山林湖海,以行政区划面积来衡量地均GDP,必然存在一定失真。
不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地均GDP仍可视为“亩产论英雄”的重要参考指标。
04
不唯GDP,哪些地方竞争力最强?
哪些城市竞争力最为突出?
梳理各大城市的GDP与专利密度、企业家密度、经济密度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其中的正相关性。
从三大榜单综合拉力看,全方位表现突出的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四大一线城市,而杭州、苏州、武汉、南京等强二线城市在多个指标中同样位居前列。
与之对比,一些借助城市扩张形成巨大经济体量的中西部省会,在总量指标上后来居上,但在人均指标上仍与第一梯队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同样不难理解,北上广深之所以能跻身一线城市,不仅是因为GDP总量位居前列,更因为科技创新、市场活力和GDP效益同样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虽然GDP总量不到京沪的8成,但多个指标都与京沪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对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佐证。
深圳之独特,一方面在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整个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与北上广相比,深圳过于“年轻”,没有传统名校,也没有多少大型科研机构,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靠的都是企业。
在深圳,有4个“90%”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另一方面,大型科技企业,在区域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日前,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2021)》,提供了新的例证。
根据榜单,华为、腾讯、OPPO、vivo、格力、小米、联想、比亚迪、百度、方太等企业跻身前十。
这10家企业,6家来自广东,而前五全部由广东企业垄断,而深圳企业又霸榜TOP2。
事实上,这些企业不仅国内专利稳居前列,在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中同样表现突出。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据,在TOP50企业中,中国企业共有12家,而深圳一地就占了7家:
就此不难理解,为何深圳在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红利释放完之后,还能再启“二次创业”,不断抬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位次。
05
拼经济,谁要勇挑重担?
大疫三年即将终结,拼经济的时候又到了。
放眼未来,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或将一去不复返,亚洲经济增速最高国家的名头大概率也会被印度或越南拿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国经济就此搁浅。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是必由之路,从投资、外贸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是大势所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能动性,无疑成了关键。
去年底召开的高层会议指出,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随后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可见,无论是“企业敢干”,还是“大显身手”,指向的都是大型企业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其一,后疫情时代,夺回失去的三年,亟待大型企业发挥托底作用。
无论是稳就业,还是稳经济,抑或通过创新助力其他产业发展,包括平台企业在内的大型科技企业的角色至关重要。
其二,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国际之争早已从最初的贸易战,转为更深层次的科技战。
如果说贸易战影响更多的只是外贸企业,那么科技战势必席卷到所有核心领域,大型科技企业必然首当其冲,谁都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其三,中国早已晋级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PCT专利申请量更是超越美国,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
不过,在这些方面,我们更多还是以规模取胜,论核心科技、论自主创新能力、论专利含金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
所以,无论基于短期的经济恢复的需要,还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抑或出于长期的国际竞争的需求,科技企业都必须勇挑重担。
总之,无论企业、城市还是国家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实力、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谁能做出更多突破,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