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3-01-15 16:35:34作者:智慧百科
红周刊 特约 | 林存 黄秋寒
2022年10月中旬,笔者率先提出医药四重底理论(估值底、市场底、配置底、政策底),坚定看多。现在回过头看,恰好发表在医药股最低位置,虽说精准到某一天略有巧合,但底部判断还是充分体现了股市运行规律的必然。市场的起势亦是充满戏剧性:黑马搭台,白马唱戏。一开始只是新冠药轮番炒作,到后来子板块轮流开花,特别是创新药的探底回升,宣告医药股筑底成功,驶入右侧行情。
展望2023全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医药股会从低估值修复主题,逐步回归到核心业绩成长主题,按照守正出奇逻辑,围绕人口老龄化、生活美好化、产品国际化等永恒话题,由防守变为进击,大部分医药股今年预计都能取得较好的收益。
民众对健康重视增加
助力消费医疗再上一个台阶
站在目前这个时点,首先能确认的是:随着疫情管控政策调整,投资者不太可能继续在疫情概念股上获得超额收益。但经过疫情洗礼,特别是疫情期间暴露出行业诸多问题,还是会深刻影响今年的投资主线。
比如:疫情之外的大量正常医疗需求,像手术、理疗康复体检纷纷延后,很显然,这类需求都会在2023年有一个明确的回补。
再比如,国产疫苗累计接种30亿剂次,理论上形成了免疫屏障,但近期放开后的冲击,依旧带来了一定的感染症状和死亡。治疗药物中,辉瑞P药一药难求,黄牛市场一度炒到数万元,成为精英贵族药品,而国产类似药品迟迟未能上市。
新药研发能力上的巨大差距,注定会让国家高层重新审视我国的药物现状,过去那种灵魂砍价卷价格的思路,企业承受不住,产业升级受阻。结合最新的政策表述,2023年新药谈判的下压力度大概率是会缓一缓,毕竟创新药的研发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还得循序渐进,药企赚了钱才能持续投入。另外,研发的调子也不用起那么高,在前沿生物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研发数据还掌握在别人手中时,弯道超车难度是非常大的。
对于新一年的消费医疗,整体上亦会随着国家消费复苏呈现积极的面貌。这里说的消费医疗,不单单是大家第一反应的医美(虽然医美肯定是消费医疗的重头戏)。经过疫情的煎熬,更多的人会重视自我健康管理,比如家用的血压计、血氧仪、呼吸机,就会得到增配,成为家庭日用健康品,再比如蛋白粉、鱼肝油、维生素、名贵中药等能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受众范围会得到一个明显增大。还比如“阳康”后的专项体检以及后续的日常体检,都会成为疫后人群更在意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消费的项目。这种底层需求逻辑的变化,一旦成了趋势,就会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下去,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理解,疫情使民众对健康更加重视,普及了很多医学常识,客观上驱动健康需求,进而有助于消费医疗更上台阶。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国产医疗设备需求将增长。大家当前要考虑的是,还要不要多修一点医院?医院要不要补充更多设备?要不要扩大培养医护人员?很明显,答案肯定都是要,但是抛开预算谈需求只能是小孩子行为,在各地财政经费都不宽裕的背景下,尽可能用价廉物美的国产设备是惟一出路。
其实在2022年中的时候,就有不少关于国产医疗设备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围绕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两个基本点,国产设备无疑将是确定性最高的板块,特别是在进口设备占比高的领域,比如内镜、大型影像,很大可能都是不断呈现业绩和政策双重激励的发展态势,机会很大且必将贯穿全年。
CXO新一年翻身机会大
强消费属性品牌中药更可能成为亮点
做投资不可能只低头看路,更要抬头看天,对于外向依赖的行业,如CXO行业,大家就不得不去关注中美关系这些大问题。我们对CXO的极简化理解是有较高科技属性的国际产业链一环,取代不了原研药厂的地位,也不至于沦落为简单加工厂。经过被拿捏的2022年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经过二十大形成的新时代局面,中国对外合作的声音正在超过对抗的声音,美国经济困难重重也需要加大中美合作进行修复,俄乌冲突大概率会在今年画个句号。因此,2023年兴许是国际关系相对温和的一年,加上中国CXO还在工程师红利期内,在手订单依旧饱满,欧美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沿投资力度并没有衰减,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两年持续下跌,CXO今年翻身的机会比较大。
中药在2022年整体表现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受国家长期产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许多中药股都或多或少带点疫情概念,股价普遍上了一个平台,估值水平亦有较大提升。基于此,今年的中药股继续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一方面是政策的边际利好效应会减弱,另一方面是中药创新相对匮乏。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难免又要回归营销驱动的老路,而这个最终会跟集采控费的大思路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消费属性强的高端品牌中药,如同仁堂、白药、片仔癀等具备较多消费人群基础,更有可能成为今年的亮点。
其实在梳理完医药主要细分板块的情况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大多数板块基本面都还是不错的,如果再叠加十多年来最低的估值水平,超低的公募基金配置等等市场因素,呼之欲出的一个观点竟然是:医药股即将从炒作热点的星星之火,演变为多点开花的漫天繁星。
最后,中国医药产业的底层逻辑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未有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在快速完成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中,更加快速地完成了人口老龄化,进而带来爆炸性的医药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同步化,让更多人零距离见识了变美变帅的快乐,和老龄化一道,成为另一股重要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不断前行。这两大需求,短期内被医保政策、疫情防控、国际局势等剧烈扰动,市场一度曾担心医药成长性消失,沦为平庸。风雨过后,我们看到,扰动只会带来需求在时间分布上的调整,不会减少,更不会消灭需求,有了充足的后劲儿,医药股很自然地就能回归到长期成长的逻辑轨道,在2023年完成拨乱反正,配合业绩的复苏,点亮股价的璀璨星途!
(林存系森瑞投资董事长;黄秋寒系森瑞投资研究总监。本文已刊发于1月14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