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鞠躬道歉后,长沙市委书记暗访,市长周六外出督导

更新时间:2022-05-20 13:01:33作者:未知

公开鞠躬道歉后,长沙市委书记暗访,市长周六外出督导

撰文 | 余晖

今天政知君关注的,是长沙。

5月14日上午,长沙市市长郑建新检查督导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政知君注意到,在“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发生之后,长沙市党政一把手多次外出督导自建房安全整治问题。

市委书记、市长公开鞠躬道歉

5月6日3时零3分,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搜救工作结束,事故现场被困、失联人员已全部找到,共救出10人,遇难53人。

中央对这起事故高度关注。

国务院已成立调查组,对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进行调查。

5月6日,在长沙,调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原原本本还原事故发生经过”“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给遇难者家属、给全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在5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市长郑建新等市领导和望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一道起立鞠躬,代表长沙市委、市政府及望城区委、区政府向所有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所有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表示深切慰问,向全社会作出诚恳道歉。

郑建新还是“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指挥部指挥长”。

在国务院调查期间,5月11日,长沙市召开全市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会。

在上述会议上,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要紧盯目标要求、坚持综合施策,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全面整改,坚决打好打赢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这场硬仗。

“要抓住重点环节,全面拉网排查、摸清问题底数、突出重点区域,逐一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另外,长沙市还印发了《长沙市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十条措施》。

上述措施要求,分期分批整改到位,坚决杜绝“改而不实”“改而不全”“改而又错”等现象;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人员,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等。

女市委书记暗访:现场指出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发生倒塌事故的楼房经常有周边学校学生光顾,是这条商业街的一个缩影。

上述报道提到,“该商业街中部与长沙医学院北侧门相邻。之前因为疫情一直封闭,最近十多天才开放。商业街主要的客流就是学生,中午、晚间以及周末,街上都熙熙攘攘。还有不少学生长租在商业街的家庭旅馆。”

报道还提到,失联者中有多名长沙医学院的学生。

紧盯“学校周边公共建筑”是长沙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之一。

政知君注意到,本月以来,长沙市党政一把手多次外出督导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比如,5月9日上午,吴桂英以“四不两直”方式到岳麓区督导校园周边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吴桂英进行暗访

据报道,桔子洲街道天马小区位于大学城核心区域,村民安置房经营户多,部分建筑疑似擅改结构、违规加层等。

吴桂英现场指出存在问题,要求对学校、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校园周边各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场所扎实做好地毯式排查,对结构、设施、消防、经营、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立查立改、闭环销号。

另外,5月7日上午,吴桂英还到芙蓉区、长沙县、雨花区检查督导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吴桂英进行暗访

当时,吴桂英一路查看,现场检查存在的自建房违法改建加层、擅自用作经营等问题,得知部分房屋存在基础沉降、墙体开裂等情况,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

她强调,必须以最坚决态度和最严实作风,快速全面排查,掌握危房底数,动态建立台账,明确处置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防事故发生。

市长周六外出督查

长沙市市长郑建新也多次外出督导检查。

比如,5月10日上午,郑建新到岳麓区、长沙高新区督导检查工作,此次督导的一项重点就是“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

在检查中,郑建新现场检查自建房违法加层、改变房屋内部结构、擅自用作经营等问题。

他说,全面深入开展居民自建房大排查大整治,该拆的坚决拆除,该管的一律严管,以霹雳手段全面查短板、找漏洞、严整改。

5月14日上午,郑建新检查督导了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他首先去了长沙学院周边。

他说,自建房安全整治工作要注重疏堵结合,既要严格执法、强力推进,加快整改进度;又不能搞“一刀切”,要在确保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彰显民生温度。


市长郑建新多次外出督导检查

他还去了市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指挥部。

他提到,充分发动群众,凝聚广泛共识,以案说法、强力执法,引导房主、业主自查自拆,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从群众反映的问题中查找短板、发现不足、改进工作,进一步形成群查群治的工作氛围。

他说,要加快整改进度,提升整改成效,有重大安全隐患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的,必须尽快拆除,确保“危房不住人,人不进危房”。

资料 | 长沙发布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 | 项战

延伸阅读

长沙塌楼幸存小姑娘:20岁出头 腿上1条血管都没了

漫长的寂静被一名护士的到来打破了。

护士是来借东西的,要止血带和吗啡。黄俊记得,随她一起到来的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废墟下,“8号幸存者”生命体征稳定,但双腿被卡住了,人要活着出来,可能得牺牲腿。

这是2022年5月2日凌晨1点,在长沙望城区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救援已经持续了超过60个小时。

黄俊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骨科医生,专攻“创伤”。事故发生后,他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进入现场待命。那里已经集结了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

“一条街上都是消防车和救护车,”黄俊回忆,“但是人(幸存者)出来得很慢。”

8层的建筑物垂直坍塌后,高度瞬间压缩至不到两层,同时挤压着紧邻的两侧房屋。救人,要一边小心地掏,一边加固通道。

抵达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黄俊都在等待。他周围人来人往,机械不停,灯光明亮,但为了准确捕捉生命迹象,也因为救援都在废墟之下,现场听上去总是“一片静默”。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真正的难题即将出现。

保命还是保腿

到4月30日下午,已有5人获救,雷达探测仪在废墟中发现了新的生命迹象,“不止一个人”。根据消防救援指挥部发布的情况,新发现的6号和8号幸存者距离很近。指挥部决定,从相邻的西侧建筑破窗进入废墟,斜向下开辟一条通道。

大的器械不敢用,消防员只能用磨机、撬棍、斧头、电动剪。挖出一点空间,马上用木方和钢柱顶撑加固。预制板、水泥墙、砖瓦被一点点切开,救援通道上挡着的一台大冰箱,磨废了近200片砂轮。

这条路打了20多个小时,6号幸存者终于被带离废墟。

距6号两米远,大冰箱的另一侧便是8号。如果不切冰箱,就只剩一个小孔洞,周围是倒塌的坚硬梁柱,上方隔着一层楼板则是9号的位置。更麻烦的是,8号的双腿被压,完全不能动弹。

直到1日深夜,在经历了一次救援通道小幅度垮塌后,8号还是没能出来。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保命还是保腿?”人要快点出来,腿留不住;人出来得晚,腿压得久可能还是留不住——都得做好现场手术的准备

救援一线的医护人员知道,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车上,有更齐全的药物和设备,甚至还有CT室和手术室。

与匆匆赶来借麻药和止血带的护士交流后,黄俊赶紧和医院沟通,要了一支麻醉团队。

在这位外科医生看来,“截肢”是技术难度不高,但决策门槛极高的一项操作,更何况是“现场截肢”。

他坐不住了,加入医疗组的讨论,得知是一块巨大的预制板压住伤者的小腿下部。到底应该“慢慢刨”还是“先保命”,有人提出,这个人不快点救出来,可能会耽误救下一个人。也有人认为,被压了这么久,腿可能也挽救不了了。

黄俊不否认这些可能性,“先保命,再保肢体”也是一条医疗原则,但他还是反对截肢。

“基于我的专业判断,我觉得不一定。”他说,人类小腿的血供系统多,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侧支循环……预制板压下来,不可能完全阻断这些系统,腿还有希望。

他又考虑到,现场截肢,势必要用到止血带,使用时长和压力如果控制不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甚至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会出现肾衰竭,造成死亡。

“她能说话,生命体征平稳,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截肢。”

在表达了观点后,黄俊结束值班,离开救援现场。后来,他通过医疗组的微信群得知,截肢的方案并没有执行。他认为,指挥部最终的决策是“综合性”考量,自己的意见“并不关键”。可能被考虑在内的因素还包括救援通道狭窄、没有实施手术的空间等。

在这位医生离开后的十几个小时里,消防员用撬棍、千斤顶挪开了压住8号右腿的预制板,又用充气垫分离了勾住她左腿的杂物。5月2日晚上7点多,8号幸存者离开了废墟,被送往湘雅三医院。

“一条血管都没了”

考验还没有结束。“不能说腿保住了,只能说腿连着身体出来了。”黄俊在湘雅二医院骨科的同事魏建伟说,“连着,不一定活着。”

2日晚上,这位医生忽然接到电话,请他去湘雅三医院一趟。在这家接诊本次倒塌事故伤者的定点医院,骨科主任罗令已经见到了8号。这一晚,同为8号而来的还有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湘雅名医”唐举玉等。他们都是骨科专家。

魏建伟骑上电动车,几分钟就赶到了。他直奔手术室,一进门,看见了那双脚。

“还能不能保住?”他暗自担心,戴上手套,摸皮温,冰的。摸血管的搏动、测试毛细血管的充盈程度,都不理想,“希望不大”。

右脚比左脚的情况好一点,但足背和足底鼓起了“梨子大小”的水泡。这是长时间挤压足部的力量忽然消失后,组织液充盈造成的。在专家到齐之前,魏建伟要了支注射器,先把这两个水泡抽掉了。

“所有专家看到她都要倒吸一口凉气。”罗令回忆,“没见过压这么久的,做好了现场截肢的准备,但社会各界都希望保住她的腿。”

“8号”20岁出头。见过太多可怖外伤的罗令忍不住想,这孩子遭遇事故,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如果肢体还保不住,会是多么大的打击。他想保住8号的腿,“不是因为社会的关注,而是为了她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与此同时,从专业的角度看,罗令又必须理性。被压几十个小时后,8号左腿的胫前动脉、腓动脉“没了”,胫后动脉到踝关节平面也没有血供,可以说“一条血管都没了”。要命的风险还有很多,比如组织继发性坏死、横纹肌溶解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硬保,搞不好命都保丢了”。

“命保不住,还谈什么脚。”魏建伟也说,他记得此次事故中的一名幸存者,大腿被压太久,获救后曾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对8号来说,要是双腿坏死组织的细胞已经严重损害内脏功能,就要尽快截肢救命

一份忽然递到手术室的报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群专家的焦虑。根据最新的化验结果,8号的肝肾功能指标“还不算太差”。大家决定,马上手术,在术中继续评估。

手术刀首先切除了8号左腿被压处坏死的皮肤,然后打开一系列包裹着肌肉的骨筋膜室。魏建伟记得,那里的肌肉呈现出缺血的暗红色,手术室里能闻到一股异味。医生们清理了所有坏死的组织,小心地保留肢体屈伸活动所需的“腱性部分”。接着,他们对血管和神经进行“松解”,将它们分清、捋顺,减轻压力。

在这些操作完成后,医生们松开了绑在8号左腿上的止血带,很快观察到,被切开的皮肤边缘,出现了轻微的渗血。

对其他外科医生而言,术中患者出血往往预示着危险和操作难度的增加。但在这群“接胳膊接腿”的医生的手术台上,出血更有可能是大好事,表示血管完好,血流通畅。有血运,肢体才有可能恢复功能。

“看到出血,这条腿一定要保了。”魏建伟说, 他们随后处理了8号的右脚。他记得,唐举玉教授格外细心,要来注射器,亲手把脚趾上的微小水泡一个一个抽掉。



5月6日零点,罗令(右)和汤逸夫、黄煜钊博士在处理伤者肢体上的水泡。 受访者供图

术后的风暴

午夜时分,魏建伟回到家中。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就睡着了,他脑子里复盘着刚才的事。

从手术的情况来看,8号的腿恢复了一定的血运,但还远没到能说“成功保肢”的时刻。肢体看起来还在,但伤口会不会感染,会不会出现并发症,能不能恢复功能,都是未知。他记得那是两条瘦弱的腿,担心它们走不出术后的所有“风暴”。

对罗令来说,手术仅仅是个开始。8号转入重症监护室后,他带着4名年轻医生值班,每半小时查看一次“血运”。

术后第二天中午,8号的左脚发生了“静脉危象”,皮肤表面有明显紫绀,针刺脚趾,不出血。触诊皮温,冰凉。罗令判断,这是缺血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引发的“二次损伤”,肢体严重水肿,再度导致组织缺血和淤血,这只脚又危险了。

罗令和他的团队为8号实施了第二次手术。术后,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他和3位年轻医生监测血循环指标20次。其间,“静脉危象”再次发生,他们就在病床旁紧急处理。

“缺血再灌注、动静脉危象及受损组织的反复水肿将在未来48小时内多次对血运造成冲击。”罗令在笔记中写道,这位医生习惯用绘画和文字来做临床记录。

针对8号的记录很长,“受损”“水肿”“危象”是每隔几行就会出现的词。



罗令图文笔记中的一页。 受访者供图

“3天内发生了4次严重的水肿冲击,患者还要过感染关、组织坏死关。”罗令认为,8号正处于“保肢”的关键时期,但危险期已经过去一大半,湘雅三医院为这位伤者配置了来自内科、外科、营养科和心理科的医疗团队,“总体情况正在向好”。

病情危重的8号只是医生需要面对的幸存者之一。

4月29日,倒塌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罗令已经接到指令:守在医院。现场救出的幸存者,会被送到急诊,接受一系列检查和治疗。

罗令记得,有个小姑娘,18岁,学护理专业,自救能力强,送来时“只有软组织挫伤”。有一位女性,骨盆骨折,要等经期结束才能手术,但她状态很好,每天都在病房里读喜欢的书。8号之前来的6号,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腿骨戳穿了皮肉,但复位情况良好,等待骨折愈合。8号之后来的9号,被压了88个小时,现在每天“活蹦乱跳”。10号,被压133个小时,也要保肢,还在观察期。

截至5月6日凌晨3点03分,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救援工作已经结束,被困、失联人员已全部找到,获救10人,遇难53人,其中不少是长沙医学院的大学生。

“我带的研究生,有些就来自长沙医学院。”魏建伟遗憾地叹道,那份名单在医务工作者看来格外痛心,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