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技工现状:人才缺口已高达2200多万,技校却无人问津

更新时间:2022-05-20 21:00:21作者:未知

中国高级技工现状:人才缺口已高达2200多万,技校却无人问津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这首歌曾是中国无数产业工人的心声,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年代,中国城市中最多的人群就是工人。

在当时工人被称为老大哥,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尤其是技术工人更加吃香,如果是八级技工,会被人们尊称为大工匠。



网图

01就业内卷严重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往往认为去大城市当白领或者考公更有面子,也更有前途。

从80后开始,到现在的00后,他们从小就被家长寄予厚望,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好单位,能坐在办公室里有个冬暖夏凉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现实真能如他们所愿吗?

据统计,全国700万外卖小哥中,有7万人具有硕士学历,26万人具有本科学历。



网图

外卖小哥是社会公认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基层工作,小学毕业者就可以胜任。大量高学历者去送外卖,折射出了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

内卷遍及各个行业,甚至触及中国的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比如北大博士去北京朝阳区当城管,清华博士去做小学教师,这些新闻屡见不鲜,背后是中国就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好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编会有大量高学历人群去竞争那少得可怜的岗位。



网图

一些二本、三本毕业的学生甚至只能选择一些销售员的岗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赚不到什么钱。

普通大学生供过于求,学霸就业降级,仿佛社会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了。

其实不然,只是人们认为的“体面”工作竞争异常激烈,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有着2200多万的高级技工缺口,招不到人,没人愿意学技术。

传统制造业工厂成了年轻人争相逃离的地方,当年受人尊重的技工,如今却无人愿做。技工真的如年轻人想得那么糟糕吗?



网图

并不是的,大工匠将成为我们迈向高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既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如此困难,而技工又大量缺人,待遇也不差,为什么都不喜欢技校呢?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02技校无人问津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们认为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农,都不如读书走仕途这条路高级,且令人敬重。

而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的科举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一级的考试,进入下一级。



资料图

达到会试和殿试级别的贡士和进士会封官,过了乡试的举人有时会替补做官,如果能在殿试中得中状元,那就是当年的“天下第一”。

如今的学生也大致是如此,经过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公等等,一路考下去就为了有一个好工作。

可能有很多人不会像古代人那样去做官,也许会去一些知名的企业等等,但是高考和科举的本质没有太大差别,都是想用读书来拥有美好人生。

不过大多数人可能连普通本科都难以考上,据统计2017年全国适龄的高考人口为1909万人,其中920万人参加了高考,有309万人被本科录取。



网图

能考上重点985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2017年全国985大学的录取人数为15万人,也就是说1万高考适龄人口中能有79人被985大学录取,比率为0.79%

那这么多没考上本科的孩子都去了哪里呢?

有很多人去上了大专或者成人本科,这些人如果没有学到一门技术,是很难就业的,就业的也多是那些很低端的岗位,比如业务员、服务员等等。

或者有一些孩子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工厂做毫无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工人有的做1天休息3天,被称为躺平族。



网图

这些孩子还不如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父辈或者在工厂或者在工地,都有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不至于单纯地出卖体力,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而作为能学到一门养家糊口技术的技校,却无人爱去。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去技校的孩子就是被中国正统教育制度所抛弃的孩子,他们文化课成绩差,才没有办法去读的技校。

技校给整个社会的印象也是那种乌烟瘴气的感觉,孩子们抽烟、打游戏、早恋、打架等等,仿佛到技校的孩子就被社会所淘汰了,家长们光宗耀祖的愿望随之落空。



网图

工厂里的环境也是年轻人不喜欢的,有实力的顶级工厂还好,要是那些条件落后的老厂,则苦不堪言。

满是灰尘又嘈杂的工作环境,冬天冷,夏天热。这些在蜜罐中长大的80后、90后、00后,怎么能吃得了这种苦。

同时,一位优秀的技工是常年要和机器设备打交道,在车间里面摸爬滚打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大师傅,这需要强健身体和强大的忍耐力才可以完成。

对比那些高楼大厦喝着奶茶的白领,工厂的环境和劳动强度着实令年轻人爱不起来。



网图

即使现在的技工工资待遇也很高,甚至比一些白领都高,但是付出的劳动也比较艰辛,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生产强度也很大,技工赚的每一分钱也都是其辛苦的汗水得来。

年轻人都不爱学技术,但我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每年生产大量的工业制品,其中需要相当数量的车、钳、铆、电焊等专业工人,没有这些工人的劳动,工程师的设计再好,机器设备再先进,工业生产也运转不起来。



网图

和那些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重复操作不一样,这些技术工人需要维修机器,操作机器,尤其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的技术工人可能是需要懂机器人的技术工人。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我们的技术工人非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更加紧缺,对其自身技术的要求也会更高。

那面对如此尴尬局面:一个是年轻人不爱去技校,一个是工厂急需技术工人,到底应该怎么办?只有解决好这一矛盾,我国才能在制造业强国之路上行稳致远。



网图

03可以借鉴的经验

众所周知,我国的工业化完成得较晚,对于技工的培养和使用缺乏一定的体系化建设。而一些完成工业化较早的国家,可能会有一些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以德国为例,其制造业非常发达,有一些闻名世界的知名品牌,如奔驰、奥迪、宝马、保时捷、大众等等。作为世界工业制造的顶级大咖,德国的技工培养和使用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国的技校多是双元制的教育和培训方式,也是雇佣企业与技校、政府进行合作,学生一面在技校学习专业知识,一面要去企业进行实习。



网图

这些企业会与学生们签订三年期的实习合同,学生的学费会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大部分。

雇佣企业每月会给技校的学生发放500欧元到1500欧元的实习工资,另外还有津贴补贴、法定保险等。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上了技校之后就开始赚钱了,相对于要交昂贵学费的普通大学来讲,德国技校非但不交学费,还赚钱,实在是非常吸引人的优势所在。

据统计,目前有43万家的德国企业在做这样的双元制培养技工计划,这些企业要在学生们实习的三年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最终要找到符合它们企业需求的高级技工,在3年的实习期满之后正式进入工厂工作。



网图

其实德国家庭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将来能进到那些高楼大厦里面去工作。

但是去技校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因为德国从政府层面,再到企业层面、技校层面,所制定的这个培养体系时很人性化的,让家长觉得上完技校之后,在就业方面是很有保障的。

尤其是这些大型的工厂,对于技工这样的岗位是比较稳定的,很多人对可能在这个工厂干一辈子,而那些写字楼里的白领,很可能遇到经济危机或企业经营困难时被随意裁员。



网图

在德国做技工的工资待遇也不差,一名普通技工,月收入可达3000欧元,折合人民币为22200。

德国一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工资可能在2500欧元左右,要低于普通技工的收入。

如果能干到高级技工,那收入就更加可观了,德国柏林地区的高级技工月工资可达4000欧元,折合人民币为37000,这一收入可能要高于部分德国公务员或教授。

对于如此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诱人的工作待遇,那德国学生选择读技校的多吗?答案当然是很多。



网图

德国的孩子小学毕业之后,10岁左右就要选择以后是走职业教育路线,还是走上大学的路线,如果走职业教育路线,就去读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

如果选择读大学这条路线,就去读文理中学。结果是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走职业教育路线,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的受欢迎程度。

04如何走出中国特有的职业教育?

我国在近些年确立了高端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作为人才储备,去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更加有力的改造,方可事半功倍。



网图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就是职业教育不丢人,去读技校不丢人,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技校好就业,也不一定有技校工资高。

不能再大肆渲染屌丝逆袭、一夜暴富这样不切合实际的事情,要让人们知道诚实劳动比什么都可贵,去工厂做工人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不仅仅要如此宣传,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也要和普通大学平齐,甚至更加倾斜。在软硬件条件,都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们能切实地感受到优越感,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读技校。

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愿意跟随大众的步伐,如果大家都认为技校好,那么可能技校的门槛都要被踏破。



网图

在收入分配上,也要加大对技工的倾斜力度,比如减免优质国有制造业工厂的税收,减免技工的个人税收等等,让技工拿到手中的钱越来越厚,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有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

另外,对于工厂的工作环境,也要出台相应的标准,要让技工师傅们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劳动,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关怀。

这样,中国职业教育的明天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高端制造业强国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签: 技工  技校  毕业生  本科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