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不赚钱的苦差事,腾讯为何一干就是十年?

更新时间:2022-11-08 00:44:59作者:智慧百科

这件不赚钱的苦差事,腾讯为何一干就是十年?


题图 | 视觉中国

2022年11月6日,腾讯科学WE大会迎来了十周年。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媒体和公众的目光。而如果要总结腾讯最近这两年惹人关注的新闻,“不确定性”恐怕是最具概括力的关键词,股价震动、业务和组织变动,无一不可以归纳在这个关键词之下。

不过,也有确定的,那就是始于2013年的科学WE大会,延续至今。虽然期间遇到各种挑战,但始终没有停歇,即便这三年遇到疫情,也照办不误,只是从线下挪到了线上。


腾讯首席探索官 网大为

本届WE大会邀请的嘉宾依然是全球顶尖科学家,包括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马瑟、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等离子物理学家李建刚等。

不仅如此,在WE大会现场,腾讯还宣布将在前海新总部建一座永久性科技馆,并将和科研机构合作,基于科技史实和海量论文筛选,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制造一棵“科技树”。这棵“科技树”将跨越百年科技史,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为枝干,串联起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盈利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WE大会完全不同。虽然每一届都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心力,不遗余力地邀请世界顶级科学家出席,甚至专程派团队前往国外摄制演讲,但大会不谈商业、无关竞争,科学家只是独立谈科学、看未来,而且腾讯也从来不做主角,更不做广告、不求回报。

只搭台、不唱戏、纯公益、不赚钱,这样的傻事,腾讯一干就是十年。

把舞台留给真正的科学家

腾讯CEO马化腾只出现在第一次WE大会上,给大会奠定了“不谈竞争,不谈商业,只看未来”的基调。从第二届开始,马化腾再也没有登台,而是成为忠实的观众。

腾讯这样做,价值观很明确,那就是既然一开始就定下不谈商业、无关竞争的基调,那就说到做到,把这个舞台交给真正的明星:科学家。

于是我们看到,10年里,来自五大洲10个国家、涵盖数十个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前沿科技应用的87位科学家登台传递科学知识,分享科研成果,探讨人类未来命运。其中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十多位的中国两院院士,以及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

WE大会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百家讲坛了,而是增添了许多人文关怀和温情成分。

它成为了连通科学家友谊的桥梁——

科研搭档在此聚首。2017年,包括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基普·索恩(Kip Thorne)在内的三位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因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的杰出贡献,一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巴里什和索恩先后于2016年、2018年站上WE舞台。

同事在这里相聚。2018年,索恩的同事兼旧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丽莎·兰道尔(Lisa Randall)也登上了WE大会舞台。

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在此延续。斯蒂芬·霍金和索恩早在1960年代就建立了友谊,后来霍金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又与索恩成为同事。霍金在2017年参演WE大会,索恩2018年登台;同样在1960年代,霍金成为剑桥新生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是其博士学长,2021年,彭罗斯登上WE大会舞台。

它成为顶尖科学家传帮带的纽带。潘建伟读高二时,听了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回母校东阳中学的讲座,受到严老的鼓励,走上科研道路。潘建伟如今是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打造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12年后,潘建伟回到母校讲量子科普,坐在台下的陆朝阳受到他的影响和鼓励,后来成为潘建伟的学生、量子科学家。2020年,潘建伟在WE大会登台。1年后,陆朝阳参加腾讯科学小会,又给孩子们做科普。

它成为伟大科学家经典时刻的留声机。2017年,霍金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在英国给WE大会录制了8分钟时长的演讲视频——《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没想到转年3月,霍金就与世长辞。那8分钟演讲,成了他留给中国观众的绝唱。演讲结尾时那句“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此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肩负起探索太空的使命。

它甚至成为诺贝尔奖的“前哨站”。 Barry Barish在2016年出席WE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从爱因斯坦到引力波》,次年就因为对LIGO和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着眼人类未来:分享全球前沿进展

科技行业办会,最后大多沦为主办方技术、产品的推介会,并未真正触及前沿科技——要么不新,要么不深。

但是说WE大会傲立于全球前沿科技潮头,却不是溢美之词。事实上,十年来,WE大会见证了不同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记录了全球科技的迭代、前进——

2016年,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基因编辑领域专家亓磊提出了技惊四座的“生命是可被编程的”的观点,并展示如何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基因编辑工程;

2019年,卡尔·朱恩(Carl June)发表演讲《第一种能治愈癌症的疗法》,分享了CAR-T细胞免疫疗法如何对抗癌症;

马克·麦考林(Mark McCaughrean)曾参与哈勃望远镜项目,推进韦伯空间望远镜项目落地实现,2018年在WE大会舞台演讲《韦伯空间望远镜:从初光到新星》,介绍韦伯空间望远镜的进展;

2021年12月,韦伯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

2022年11月,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韦伯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来到WE大会舞台介绍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关于太空的最新发现。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 约翰·马瑟

WE大会的名字是Way to Evolve的缩写,关照的是人类科技的进化之路。WE大会关心前沿科技和人类未来命运,也借助顶级科学家最新科研成果的分享,将亿万中国普通民众了解科学领域最前沿、顶端的科技,甚至启发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带着好奇心和懵懂去勇敢叩响未来的科研大门。

腾讯将在前海新总部新建的科技馆点亮的“科技树”也将沿袭这一理念,全面展示人类过去数千年从最早仰望星空,到不断摸索前行,艰难穿越黑暗,直到一点点创造灿若繁星的科技变迁史,指引人类迈向更加繁荣的科技、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落脚中国创新:记录科技进步历程

说腾讯一点私心都没有,其实也不完全对。作为一个在中国主场举办的科学大会,WE大会不可能少了东道国的印记。

10年来,一共有近三十位中国科学家登台,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地球科学、材料与能源、生命科学等等。从现代密码学基础奠定者之一、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中国脑机计划负责人、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从带队测出“幽灵微子”中微子振荡模式的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到缔造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再到今年的李建刚、杨宏、朱敏、姜鹏、叶聪等人,都是享誉中外、站在科学金字塔顶尖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在WE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自主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它如同一面映照着中国科技创新攀高历程、国之重器变得更强镜子。在这里,你能第一时间看到中国最新、最强的科技成果。

比如,潘建伟在2020年WE大会上发表演讲《新量子革命》后不久,就研制成功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这是中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次年,潘建伟等完成的“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入选2021年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进展。

再比如,2022年10月,“中国天眼”FAST宇宙中探测到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一个月后的WE大会,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姜鹏就登台发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杨宏

再有,2022年11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参加。而就在3天前,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不到4个月前,随着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成功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组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新组合体。

重仓基础科研:单一项目到整套体系

自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孕育出了庞大的科技产业,也催生了一系列营收规模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互联网公司,但有目共睹的是,整个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更多聚焦于社交软件、电商购物、视频网站等上层应用领域,在芯片、操作系统、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底层核心技术及很多基础科学领域,底子还十分薄弱,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欧美主流大国发起科技战,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放大,导致我国在诸多领域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再加上人口等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等达到上限,夯实基础科研,加强自主科技创新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选择。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掌舵人,马化腾深切体会到形势之紧迫。2018年,中兴事件发生后不久,他在未来科学论坛上呼吁:“现在这个时候,要更加关注基础学科。过去,大家更关注实用主义,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学研究。”2019年“两会”,他又提交《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再次大声疾呼:“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像沙滩上建高楼,根基不稳的话,未来风险非常大。”

作为一个伴随着中国经济而成长起来的公司,腾讯也在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支持中国的基础科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 李建刚

WE大会绝大多数科学家和研究领域都是基础科研——80多位科学家当中,近20人来自物理学,近20人来自生命科学,30多位科学家来自材料与能源学、计算机科学和空天科技,他们的研究都扎根基础科学。

以WE大会为起点,腾讯陆续打造了医学ME大会、青少年科学小会等科普系列项目,以及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计划等面向基础科研的资助项目,自身也成立了AI Lab、优图、蓬莱、量子、Robotics等实验室,形成了一整套支持基础科研的体系。

其中,“科学探索奖”是为了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在攻坚的关键时刻帮助他们取得突破,从而攀登科学高峰。迄今为止,该奖已资助了200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努力没有白费。“科学探索奖”也实实在在陪伴了科学家的科研突破之旅。比如2021年WE大会嘉宾、浙江大学教授李铁风。2019年12月,李铁风团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联合完成制造出的仿生软体机器鱼,成功在1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自由活动。他正是当年腾讯“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的获奖人。2021年3月4日,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仿生软体机器鱼。

不唱戏,但要搭好这个舞台

虽然只搭台、不唱戏,但腾讯并非真正的冤大头。如果只算短期的小账,WE只出不进,的确不划算,但如果往长远、往大了看,这个纯粹的公益行动其实既利他,也利己。

站在历史的角度,科技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第一推动力。历史上,人类每一次冲破危机,尤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科技创新都是不二法门。科技创新带来带来全体人类的普惠。

站在国家的高度,眼下,内外部环境都使得自主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支持中国的科技创新、基础科研就是支持企业自己,每一个体的命运都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国运就是司运,国运就是全体国人的命运。

即使只是站在企业的视角,放眼全球,没有第二家公司创造出WE大会这样的舞台,而腾讯通过举办WE大会以及由此而开枝散叶建立起的支持基础科研体系,不仅使得自身“科技向善”的形象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强化,也能够扩大自身的科技生态,持续跟进科技前沿,拥抱未来,而不至于失去通往新时代的门票。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托马斯·林达尔

向上、向前,向善,科技本该如此。

尾声

正如史蒂芬·霍金在WE大会上留给中国观众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人类所有伟大的进步,都源自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探索。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甚至整个人类,要想更上一层楼,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学,深入无人区,探索未知世界。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今天,包括WE大会在内的全社会科普行动在青少年、公众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种子,未来,这颗种子就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发布“科技树”

假以时日,当种子广泛播撒,并发芽成长,一片片科技森林将遍布全国,届时中国的创新发展也将迎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也将为世界的科技创新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