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很忙” 抗疫之后会有何大作为?

更新时间:2022-06-08 08:06:19作者:佚名

外资金融机构“很忙” 抗疫之后会有何大作为?

(原标题:外资金融机构“很忙”,抗疫之后会有何大作为?)

在经历了漫长的2个月后,上海6月1日起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宣告回归。

随着上海全面回归,外资金融机构又忙活了起来——这轮开放下的亮点就是资管业,此前几家获批筹备开业的外资公募基金,因疫情而导致开业计划一度停滞,目前它们正加速备战开业前的现场检查;外资银行也在谋求新的发展,有的加码财富管理市场,有的则在筹划设立新的法人主体,例如证券公司、合资理财公司等,各大外资券商的招兵买马工作在疫情下也并未放缓脚步。

国际资金也逐步重返中国股市,光是6月的4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就流入超200亿元。对多数机构来说,中国的内需市场庞大,科技和碳中和的发展大潮不可逆转,中国的创业者和工作者仍是全世界最勤奋最吃苦耐劳的一群人。当赚钱效应再来之时,资本自然会再度回归。

外资公募基金备战开业

疫情期间,最为焦虑的可能就是被卡在开业边缘的外资公募基金。

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有17家来沪展业,在中基协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9家落户上海。其中的几家并非止步于私募,而是打算在内地市场大干一番,即成立100%控股的公募基金,这也与它们的全球基因相契合。

贝莱德已在去年成立了公募基金,并分别在去年9月和今年1月发行了两只产品。此外,据记者了解,路博迈目前正在等待公募基金开业前的监管现场检查,早前由于疫情而推迟;富达国际也距离公募基金开业越来越近,CEO人选已经确定。此外,亦有联博、范达、施罗德等也在去年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获批筹建的外资机构,要在通过监管的现场检查后才能正式开业,3月开始的疫情正好卡在了部分外资接受现场检查的时间点上,于是一拖就拖了几个月,其间资本市场也较为动荡,产品募集情况较为清淡。”某外资资管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记者也获悉,在上海复工复产后,已有外资通过线上的方式完成了现场检查。亦有机构在等待后续的线下现场检查。

在中国重新设立一家公募基金绝非易事,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招兵买马、培养和磨合团队,面对文化、制度差异,跨国沟通也占据了很多时间。之所以外资机构仍坚持推进,也正因为看到了中国广阔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遇。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也令众多正在备战中国公募市场的外资备受鼓舞。近年来,中国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步伐加速,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从无到有,布局中国未来的养老金投资事业,也是外资排除万难、在华设立公募的主因。

养老金投资是国际资管巨头做大规模的立身之本,也是资产管理人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环。随着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未来“养老靠国家”将大概率变成“养老靠自己”,而养老金投资对资产管理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拥有几十年养老金投资经验的外资,目前也瞄准了中国这一庞大的养老市场。

养老基金投资经理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非一般的投研人能胜任,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获取能力是关键。位于上海的某外资公募基金首席投资官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在第二支柱401K(企业退休金计划)和第三支柱IRA(个人退休金计划)方面都有成熟的发展。而国内目前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发展相对不足,相比国外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开始公募基金就要挑起担子。

因为市场空间大,外资机构目前也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外资公募基金开业后,关键在于逐步扩大规模,并做好基础工作,包括人才储备、投资能力建设等,以便在未来符合养老金管理人的资质。由于多资产策略或资产配置能力是养老金投资的关键,外资在这一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同时,早年美国人的退休投资严重不足,401K计划的参与率一度偏低,这也是因为他们嫌投资麻烦,由富达基金创立的“目标日期基金”(TDF)也部分解决了投资烦的问题。外资也正摩拳擦掌,希望将国际经验引入中国。

全行业加速招兵买马

除了与时间赛跑的外资公募基金,外资投行、外资银行、理财公司对中国的布局也在加速。

过去的两年间,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瑞信、摩根士丹利纷纷提升在华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甚至表达出100%控股的决心。疫情一度令部分人士对这些巨头持续加码的决心产生疑虑。

不过,多家外资投行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扩招并未停止,有个别人员因家庭、工作安排等原因调动到了香港分支,但内地招聘正在加速,且越发关注本地人才的吸纳。在上海复工复产后,上述进程进一步提速。

“不仅加速招聘,而且我们还在争取其他牌照。” 某投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无论是跨境调岗还是招聘,华尔街大行高盛对中国业务人员配置的规划并未发生变化。高盛曾在2019年制定的五年计划中将中国员工数增至600人,接近翻倍。据悉,现阶段招聘步伐已经超前于原定计划。2022年5月10日,高盛集团还宣布,任命原先常驻新加坡的莫尔斯(E.G. Morse)为中国联席主管兼中国全球市场部主管,负责拓展高盛全球市场部在华客户业务和产品方案。这也足见高盛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外资商业银行也没闲着。法人银行是2006年开始的第一轮金融开放下的产物,不过随着间接融资模式不断被直接融资模式取代,外资银行也希望把握新的机会,即在中国设立新的证券公司和合资理财公司。

例如,法巴将寻求独资控股中国内地的证券公司,即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但具体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欧洲最大资管公司东方汇理与中银理财成立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则早在2020年9月就已经开业,目前规模迅速攀升至千亿元附近。记者也了解到,仍有更多外资银行在物色合适的中资合资伙伴。

国际资金正重返中国股市

上海复工复产无疑也提振了国际资金的信心,北向资金加速回流中国股市,人民币也由低点反弹近2000点。

6月至今北向资金流入超200亿元。 “现在是重返该市场的好时机。”管理着2万亿欧元资产的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孟文睿(Vincent Mortier)近期表示,“目前的价格低谷是买入股票的大好机会。”

疫情对供应链的扰动一度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头号担忧。最近备受关注的一则新闻是,富士康宣布将部分iPhone手机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印度,以回应苹果公司对于多元化生产的诉求。中国能否保住“世界工厂”地位成了关注焦点,这无疑将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

不过,瑞银大中华区股票主管李智颖对记者表示,“我们并不认为中国制造的主导地位会被撼动,并认为价值链上存在投资机会。” 瑞银财富管理办公室提及,中国不仅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而且还具备先进的制造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系统和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等独特优势。 在中国以外拥有部分基础设施的公司大多正在重新分配和重新平衡其业务,而不是完全迁出。

比如,尽管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过去大约10年时间里持续向东南亚转移,但在2021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就生产链中端和中间产品而言,中国品类齐全且规模巨大的制造链依然不可替代;再如,虽然苹果公司已将部分低端生产部门从中国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但最近该公司增加了新的中国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是提供附加值更高、更加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如光学元件、传感器和连接器)制造商。

中国供应链升级将带来更多机会。例如,瑞银认为,电动车需求上升,而动力电池及原材料短缺,将带动对该行业的投资持续增长,因此而利好中国汽车制造商。此外,新兴行业投资主题也不乏机会,包括“自动化和机器人”、“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能源效率”、“保密与安全”、“水资源管理与再利用”以及“清洁空气与碳减排”等。

本文标签: 外资  外资银行  公募基金  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