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能力圈 坚定向基金高质量发展迈进

更新时间:2022-10-31 07:47:54作者:智慧百科

聚焦核心能力圈 坚定向基金高质量发展迈进

(原标题:聚焦核心能力圈 坚定向基金高质量发展迈进)

  招商基金/供图 周靖宇/本版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在近20年的持续发展中,招商基金近年来蓬勃发展,并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险资管老将徐勇出任万亿公募招商基金的总经理,映射出头部公募基金的增长曲线,将更加注重持有人利益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大时代,这位对投研管理和养老金业务颇有研究的保险资管老将,在基金产品布局、业绩和规模匹配、投研管理上有哪些深入的思考?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

由量谋质

公募发展回归信托本源

证券时报记者:从保险行业来到公募基金行业,你对角色转变有哪些认识和期待?

徐勇:公募行业虽然也面对机构客户,但更多是面对普通个人投资者,这和保险行业的情况不太一样。与保险行业相比,公募行业的人才更为聚集,无论是高管团队、中层,还是基础的技术服务队伍,都具有专业的教育背景,这也包括公募对个人能力的尊重。基金行业更强调以人为本,非常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在激励机制上也更完善,需要短、中、长期相结合。

公募行业更为显著的市场化特点,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公募行业中,基金公司不进则退,如果不创新,不能持续提升能力,不能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就会被市场遗忘和边缘化,我觉得更大压力来自这里。

总的来讲,加盟招商基金既是股东对我的信任,也面临市场和投资者对我的期待,我将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使命和担当,相信招商基金一定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行业过去十年有哪些发展成果?公募基金如何结合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要求,在做好资产管理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徐勇:我们谈到公募基金的发展成果往往会提到量化数字,比如过去十年间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长超过8倍,最新总规模约27万亿,发展非常快。尤其是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货币基金占比持续下降,权益类产品占比大幅上升,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更加普惠、选择更丰富的理财方案。

但十年来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还要看这个行业在根本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一条我体会很深,就是回归信托本源,坚持为持有人利益服务的初心。同时,公募行业除了为投资者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这几年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支持对国家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行业领域创新、转型,这既是国家发展所需,监管所倡导,也是公募行业新阶段的长期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公募基金通过投资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资产定价引导了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公募产品的普惠特性大幅降低了专业理财的服务门槛、服务了共同富裕目标,可以说,公募基金一直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始终牢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的要求。

破除原有机制还需时日

改革正在路上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行业内出现“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

徐勇:我们统计了近年来公募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情况,整体来看基民的收益率低于基金的收益率,根本原因是资产管理机构、销售渠道、投资者三者利益在短期内不完全一致,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费收入、销售渠道的中间业务收入,未能充分挂钩投资者的收益。

这些年公募行业发展较快,有时候机遇稍纵即逝,基金公司挣了钱,但基民没挣钱,最终投资者不受益,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其实也不好。重规模、重短期会带来长期发展观念的缺失,高质量发展没有落到实处,就会损害这个行业的根基。

我们有时候相信“老司机”,因为“老司机”经历了牛熊周期,享受过创造收益的成就感,也经受过市场下跌的艰辛和磨炼。我们常说投资是逆人性的,有的时候面对客户,面对市场,他要从人性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在投资管理上经常要从逆人性的角度考虑,我们的考核机制要适应这些要求,这是行业的规律。

除此之外,如果未来可以把“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分离”的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管理人与投资者收益挂钩”的投资顾问模式,或能更好地督促基金公司站在基民角度进行投资、销售和服务,转变投资者教育流于形式、投资者服务缺位、基民持有体验不佳等问题。

从目前来看,基金投顾业务、销售渠道对保有量的考核机制等刚刚起步,从根本上破除原有机制的惯性还需时日。招商基金今年发布实施《招商基金价值观负面行为清单》,就是试图以价值观带动公司上下转变行为模式,努力做难而正确的事,从关注自身利益、短期利益转到关注客户利益、长期利益上来,提升客户获得感,这个自我革命的过程可能痛苦,但是站在长期来看,我们坚信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证券时报记者:在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上,招商基金有什么样的思路?

徐勇:招商基金在考核机制的优化方面走在了前面,从2020年开始,招商基金在考核方面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考核期限拉长,长、中、短期相结合,力争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真正体现到基金的投资运作上来。

招商基金目前正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关注规模、利润等传统指标基础上,从投资、客户、产品、合规风控和公司治理等维度进一步打造更多元更精准的指标监测体系,增加对投资换手率、投资者收益率、新发产品留存率、客户盈利情况、客户持有期等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的关注和跟踪监测,未来将把其中的成熟指标纳入考核。

对很热闹的地方

要保持一点冷静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徐勇: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公募行业排在前列的基金公司大都致力于综合化经营,力争成为“大而全”的公司。大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在主要的业务领域不能有短板”, 但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排在前面的机构,也都会遇到能力短板问题,需要通过持续的能力建设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是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意见中,要有重点、有聚焦、有关键,比如在主动权益投资能力、产品创新、客户陪伴、基金投顾等方面是值得花大力气布局的。从自身能力发展讲,招商基金的战略是“一核两擎四化”,我们要抓关键、抓主要工作,对于符合投资者差异化理财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业务,要超前布局、舍得投入,全力推动。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行业的产品创新有时会伴随着“一哄而上”,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徐勇:我们首先对创新保持积极态度,但也不盲从,精准研究政策和行业,精准研究细分策略,以及时间窗口、机遇等,希望通过这些使自己的创新站得住脚。

此外,从问题导向的角度还要端正发展的价值观,我们在创新类工具产品的创设上很讲究,细心看它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布局空间,不会盲目一哄而上,对于很热闹的地方,我们要保持一点冷静。

结合我们的实践,产品创新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考虑该创新是否有助于解决投资人的有关需求,创新应该为投资人拓宽投资品种边界、丰富产品风险收益图谱、提升投资便捷性、降低投资成本等贡献新方案,如过去公募基金行业推出的养老FOF、公募REITs产品、科创指数产品、股票指数增强ETF、商品期货产品等。

二是考虑该创新能否有助于投资人追求实现更好的投资收益,例如持有期型产品及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通过产品结构或费率安排等引导投资人长期持有。

三是考虑该创新是否有利于提升市场效率,帮助优化市场结构,引导资金投资方向。

四是产品创新要与投资者适当性有机融合,把好的创新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人,这样才能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

因此,招商基金坚持创新不能脱离投资人实际需求,对每一个产品创新都要求从投资价值、产品设计、客群分析、产品运营、合规风控等多方论证,努力通过产品创新更好地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并且把“不看实效、为创新而创新”纳入公司的价值观负面行为清单予以警示和禁止。要求坚决摒弃“博噱头”、风险过高、错误引导投资人行为、脱离投资人投资需求、不能为投资人带来增值的“伪创新”。

聚焦核心能力圈

对投资始终保持敬畏

证券时报记者:招商基金会给自己做一些标签化的品牌认知吗?你希望招商基金有什么样的标签?

徐勇:我更希望把公司建设成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定、较好投资业绩的专业化公司,它的标签是清晰的:持续、稳定、较好,能够长期陪伴投资者。

招商基金有些标签是非常清晰的,有些还在持续打磨之中。比如我们的传统优势固定收益投资,比如我们长期业绩、风险控制、人才梯队建设、养老金投资等等,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均有良好口碑,这些优势标签我们要延续下去。

近两年我们在市场上形成的具有良好口碑的是“固收+”业务,目前也已经形成了招商基金的一块招牌,“固收+”业务是建构在公司强大的固收投资实力基础上,将权益投研积累融入进去,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追求相对稳健投资需求。招商基金推出的力争“偏低波动”和“相对弹性”的“固收+”产品线,成为今年的主要增长点,目前总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招商基金也在打造一些新标签,比如在主动权益投资上,招商基金经过多年持续耕耘,也取得较好效果,在行业及客户中初步形成一定的辨识度。

证券时报记者:招商基金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圈?

徐勇:招商基金力争以持续、稳定、较好的投资业绩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我们始终保持对自己能力圈的清楚认识并适度拓展能力圈。之前我从事年金业务时,经常提醒自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投资管理上,也要始终做到这“两个如”,来提示、警醒自己,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

对于公募基金核心的专业投资能力,我们主要从三个根基的建设来发力:第一是专业人才,第二是专业体系,第三是专业文化。“专业人才”好理解,公募基金是基金经理制,基金业绩的好坏很大程度由基金经理决定;但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这就需要打造更加专业的基金经理团队基础上的“专业体系”,从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升级为依赖团队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投研体系,运用工业化的分工合作机制和现代化的金融科技工具为基金经理赋能;但“专业体系”也不是万能的,还要看能不能把体系的力量充分迸发出来,这就需要“专业文化”为“专业体系”赋予灵魂,比如我们招商基金“本分、专注、开放”的深度研究文化、“简单、专业、分享、高效”的工作文化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廉洁文化,都是在为人才和体系注入灵魂。

公募基金进一步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关键就是进一步夯实“专业人才”、“专业体系”、“专业文化”这三个根基,我理解这也是监管层在《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传递的核心要义。

本文标签: 基金  公募基金  徐勇  证券时报  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