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达人说|“半世织罗人”朱立群:“网络冲浪”为传统手艺正名

更新时间:2022-06-22 19:37:54作者:未知

网络达人说|“半世织罗人”朱立群:“网络冲浪”为传统手艺正名

新华社南京6月22日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罗经常被提及,如今却鲜少有人能说清楚罗为何物。

当“@朱伯伯的苏罗”在抖音平台上线,讲述罗的传奇、演示罗织技艺时,很快便吸引了10多万粉丝关注。这位“将织布机搬到抖音”的“朱伯伯”,就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立群。


图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访者供图)

朱立群出生于1958年,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苏州市原吴县丝织二厂,一干就是20多年。1996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的朱立群创建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达丝绸”),组建绞罗攻关技术小组,试制了大批产品。

慢慢地,朱立群的苏罗产品开始在国内面料市场崭露头角。2015年,苏罗首次参加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摘得当年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春夏组金奖。他还用3年时间复原了出土文物中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面料制作工艺,并系统性归纳总结这种失传的四经链式罗技法,树立了我国织罗技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图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访者供图)

罗,是一种质地轻薄,经线相互扭绞与纬线交织形成绞孔,使表面呈条状或花型分布的丝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历代均被视为丝绸珍品。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丝绸之乡美称,所产丝罗在历史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吴罗,也叫苏罗。

“苏罗是象征我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文化瑰宝,我们不能让它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朱立群说,近年来,海外市场对丝罗面料的需求逐渐走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疫情冲击,锦达丝绸过去主要依靠的出口销路几乎进入死胡同,工厂员工数量也由鼎盛时期的150多名压减至50多名。

痛定谋变。就在朱立群苦苦拓展销路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他发现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汉服热,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自发钻研古代服饰文化。他说:“我发现抖音上有大批年轻人热衷古风,尤其是汉服,很多人为了一件好料子汉服不惜投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抖音上与汉服相关的优质短视频更是比比皆是。”


朱立群的抖音视频截图(账号@朱伯伯的苏罗)。

2021年,朱立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设了抖音账号“@朱伯伯的苏罗”,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兴趣。

“突然想起小时候帮外婆纺线”“期待这些美好色彩和触感重新走进现实生活”“好想学织罗”……大批年轻网民关注苏罗。

“这是个机遇。”朱立群说,他顺势将销售重心从海外转至国内,并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线上销售。“过去出口占八成、内销占两成,现在这个比例倒过来了。”甚至连他原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订单,也渐渐占据了销量重要一部分。

开通抖音账号1年多来,朱立群发布了近400条视频,收获了超11万粉丝,通过抖音电商卖出了4000多件产品。

销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电商,朱立群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未来。

5月31日,在抖音电商第二届生态大会上,朱立群被评为“年度人物”。他希望通过抖音电商让更多人看到、买到中国好丝绸,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项传承数千年的非遗技艺。


图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访者供图)

如今,朱立群年过六旬,但他却感觉“自己的青春才刚刚开始”。在他的规划中,苏罗要与时尚界、设计界、服装界跨界融合,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让这种看似曲高和寡的“奢侈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40多年岁月流转,不变的是朱立群对织罗的一腔热忱。“车马慢,岁月短,一生只够爱一行。”他说,希望用“网络冲浪”为传统手艺正名,让更多民众了解非遗工匠对品质精益求精的坚守和追求。

在抖音,像朱立群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老手艺的人还有很多。抖音电商通过“看见手艺计划”专项扶持,助力非遗手艺在平台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统筹:陶虹

记者:刘巍巍

终审:高洁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网络达人说”工作室出品

本文标签: 朱立群  手艺  抖音  非遗  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