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06-28 10:20:39作者:未知
2001年6月1日,一位年轻企业家兴致勃勃地接受完《南方周末》的专访后,又匆匆告别即将分娩的孕妻,马不停蹄地飞往美国。
在美国威尔逊酒店的会议室,他参加了一场公司组织的特别董事会。
两天后,妻子刘冰挺着大肚子去机场接他,并随口问到:
“董事会开得怎么样啊?”
他看了看妻子,强压下已经在心头燃烧了两天的怒火,阴沉沉地回了一句:“我不干了!”
闻言,刘冰心里咯噔一下,但终究什么也没说出口。
第二天,中国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主页出现一条爆炸性新闻:
首席执行官王志东已经因个人原因辞职。
同时,他还辞去了总裁与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董事会指派现任运营官茅道临接任执行官。
(王志东)
消息一出,许多媒体记者的电话打到刘冰那里,求证真伪。
为了保护丈夫,对所有来电,刘冰的回复只有一句:"你随便猜吧。"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王志东真的辞职了吗?
各大媒体的猜测大戏发酵20天之后,事件主角王志东在6月25日上午9时终于现身。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他做了一个戏剧性的发言:
我没主动辞职,我没有签过有关文件,他们是突然袭击,他们没给我解释的机会。
我不知道理由,我现在在法律上依然是法人代表,对公司负责。
我很负责任地说,我绝不会以所谓的个人兴趣为名,逃离一线战友。
此言一出,舆论瞬间沸腾:网站与王志东本人,究竟谁说的是真的?
为了查找事件真相,王志东的人生经历被媒体挖出水面。
现在,距离那件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21年,王志东后来怎样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参悟一下,这位已经55岁的“中国互联网教父”令人扼腕深思的艰难创业路。
(王志东)
1967年,王志东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迄今为止,他是唯一一个在互联网江湖被铭记的东莞人。
1979年,王志东12岁时,因为学习成绩异常优异,被获准连跳三级,从四年级直接升入初中。
这件事令父亲无比自豪和骄傲,为了表达喜悦,父亲奖励了痴迷于捣鼓无线电的王志东一把电烙铁。
用这块电烙铁,王志东结合从旧收音机里拆解下来的无线电配件,开始做业余小发明。
初二时,他根据学到的物理知识,设计了一款可以用来做教学演示的高阻电压表,并拿到物理大赛一等奖。
之后,他的小发明一发不可收拾。
1981年,王志东初中毕业,进入东莞市中学读高中。
高一时,他独立设计的“声光过压报警器”获得广东省科技小发明二等奖。
高二时,因为品学兼优,又酷爱科学钻研,王志东获得学校的最高荣誉:求佳奖学金。
1984年高三毕业,王志东以超出重点线82分的高分,考入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攻读本科。
那年他17岁,在北大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
也第一次从经济角度发现,自己痴迷的无线电专业,原来一直带着隐秘的富豪气息:
做专业实验用的零配件,少则几块、几十块,多则几万块,他根本买不起。
(王志东)
彼时,计算机在中国还是舶来的新物种,只有北大清华这样极少数学府的计算机系才拥有。
他还发现,在北大,要学好计算机这门课,门槛并不算高。
只要数理基础够好,也肯下功夫,基本就可以。
为此,王志东果断加入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小组。
不过,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条路上,居然接连碰上了好运。
1985年,38岁的段永基丢掉铁饭碗,加入同事万润南、沈国均等人创办的四通公司。
这一年,18岁的王志东读大二,他和大自己整整20岁的段永基还是陌生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计算机系的机房学习时,王志东认识了计算机系的系花刘冰。
刘冰是系计算机小组的成员,专业知识很棒,人也长得美。
为了追到刘冰,王志东在课余时间开始自学计算机系的各种编程课,并为学习写代码而着迷。
一年后,他如愿完成课程,也成功追到刘冰。
1986年,很多像王志东一样出生于普通家庭,但已经有能力挣零花钱的大三学生,大都在课余时间去了中关村的电子市场。
在那里做兼职倒卖电子产品的倒爷,兜售盗版软件和二手电脑。
这一年,王志东也去了那里做倒爷,且又幸运地碰到一个带给他好运的客户。
(投资人段永基)
那一天,王志东穿着淘来的百元西装,正穿梭在人群中兜售盗版软件。
一位满脸焦急的客户将他拦住,并急切地问到:
“能不能把我手上的方正和四通激光排版系统做一个软硬件的兼容?”
从小在东莞长大,王志东骨子里有一个东莞人与生俱来的揽客绝招,那就是:
不管能不能,行不行,有没有,先把客户应下,然后再想办法让客户满意,最后如愿收到钱。
这位客户要解决的问题,王志东没实践过,但他信心十足地答应客户:
您要放心的话,把东西留给我,我给您试着做一下,两天后您来这里拿。
两天后,王志东如约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客户带着惊喜,满意而归。
几天后,他竟接到来自北大方正创始人王选教授的邀请电话。
( 王选教授)
王选教授是国家“748工程”的负责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也是中国“汉子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和“最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86年,王志东在中关村做倒爷时,北大方正刚刚创立没多久,王选教授正在率领技术团队研发第三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软件。
与硬件总不相容的问题,一直是这个产品攻而不克的难题。
而彼时,找王志东做软硬件兼容尝试的,正是北大方正的一个部门经理。
当王选教授听说了兼容的事,又打听到王志东是北大电子学系的学生时,他惊喜万分。
于是立即打电话找到王志东,并力邀他去方正。
作为北大的一名本科生,王志东知道北大方正,也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创始人王选教授。
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凭本事收到他老人家的邀请。
所以当晚放下电话后,19岁的王志东辗转反侧,兴奋得彻底失眠了。
1987年,还差一年才毕业的王志东,破格进入北大方正。
1989年5月,他又进入王选教授负责的“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负责Windows系统基础软件开发。
这是王志东生平第一次以一个顶级程序员的身份,在国家顶级科研所正式编写代码程序。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志东的天赋也没有让王选教授失望。
7个月后,他开发出第一款基础软件,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
次年,王志东正式从王选教授手中接手Windows系统的汉化工作,并在一年零十一个月后,顺利完成。
翌年,王志东又独立完成Windows3.0中文版的研发,这是美国微软连续攻坚五年都未曾拿下的项目。
王志东从接手到攻克,还不到两年时间,这速度让比尔盖茨很是惊喜,也让世界震惊。
盖茨甚至高兴地说:“这让微软的产品至少能提前5年进入中国。”
王志东名声大噪,“中关村第一程序员”的美誉也就此诞生。
后来,方正因为董事局的变动,公司进入激烈的利益内讧。
而王志东是个理想主义的技术控,不善于参加勾心斗角的人事活动。
王选教授因内斗被迫下课之后,他也很快被排挤在核心团队之外,陷入“非主流”。
这一年,席卷全国的第一次出国潮正热,王志东的很多北大同学都出国留学了。
没有门路,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尽管王志东也想出国看看,但付不起去欧美的学费。
为了攒钱,王志东愤而离开局势混乱的北大方正,退而求其次,将目标瞄准了新加坡。
一切手续办妥,在等待最后的签证时,他又码起了代码,以消磨时间。
却不想竟在3个月后,又成功捣鼓出中文外挂平台:中文之星。
产品上线后,王志东的同学、资本投资人贺文激动地冲到他的住处商谈。
没多久,两人合作成立公司,专门推广这个平台。
(投资人段永基)
彼时,是在1992年初,王志东刚满25岁。
这一年,45岁的段永基刚刚从“倒段”风波中抽身,并机缘巧合地坐上了四通公司总裁的宝座。
但,他和小20岁的王志东,仍然互不相识。
贺文是个自我约束力比较差的投资人,中文之星推广几个月后,海南炒房热开始。
架不住暴富诱惑的他,又想去搞房地产赚快钱。
为推广产品,王志东甚至连出国的机会都放弃了,兴头正浓之时,合伙人却中途易辙,这令他措手不及。
两人兄弟情断,争吵撕逼开始。
最后,没有公司控制权的王志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被资方贺文踢出局,还被迫将中文之星的源代码也留给了对方。
1993年,段永基凭着雄厚的人脉关系主动找到王志东,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四通公司做研发。
当时,四通公司已在港交所完成上市,手中募集到无数资金,欲涉足刚刚兴起的互联网技术领域,但缺乏顶尖人才。
而刚刚失业的王志东,还没找到新的工作。
一个需要平台,一个需要人才,于是两人相约见面。
(王志东)
1993年12月,段永基和王志东见面之后,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合作商谈。
王志东刚刚经历过与贺文的失败合作,心里对合伙做企业多少还有些阴影。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王志东在商谈阶段向段永基提出四个条件:
一,我要单独成立一家公司,管理方面我要独立。
二,投资必须足够大,至少500万港币。
三,公司必须专业,只做中文软件。
四,我必须占股份。
技术从来不是任何行业的屏障,人,才是风险投资的真谛。
这是做风投的基本原则,也是段永基找王志东的根本原因。
为了用一流的人才,打造出一个国内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段永基咬牙接受了所有条件,并给到王志东个人与团队分别20%和10%的股份。
条件谈妥,1994年底,新公司应约成立,王志东任总经理,段永基任总裁。
这一年,王志东27岁,踌躇满志间,又为人生埋下一颗悲剧的种子。
(王志东)
顶着“天才程序员”的光环,在不到30岁的年纪,辞职一次,又失败一次。
站在第三次启航的锚点,王志东的心思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想做出新的成绩,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他想快一点在财务上成功,追上那些出国留学的同学,弥补人生的遗憾。
在这种隐秘的盘算之下,公司成立的第一阶段,王志东玩命地投入精力,只专心做一件事:
主持开发全球第一个跨平台、多内码、高兼容性,并全面支持Internet应用的中文系统平台RichWin。
1995年,国际互联网风起云涌,所有玩家都开始在全球跑马圈地。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拥有中文系统的平台公司,王志东掌管的新公司,因此成为大家争相合作的对象。
最早就关注到王志东的几家美国公司和香港公司,因此来到了北京中关村。
(王志东)
王志东没有出过国,当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到底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存在。
因此,当大家蜂拥而至,找他做简化版的中文系统RichWin时,王志东只提了一个条件:
把自己公司的主页,放在这些公司的首页链接上。
这其实是以置换的方式,变相宣传自己的公司,但彼时的王志东没想那么深。
合作达成后,简化版中文系统在海外上线。
不到半年,便在海外爆火:
日下载量达到20多万,讨论和交流也很热烈。
这件事让王志东隐约感悟到一件事:做资讯网站有市场,这或许是个方向。
但具体怎么做,他不知道。
另外,公司初创时,段永基投资来的500万港币,此时已经快花光了。
段永基此时不愿再投钱,王志东只好自己想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像唐僧取经一样,连续三次去美国硅谷学习取经。
1995年,王志东来到硅谷。
当时正值美国网景公司上市前夕,美国各地都在讲这家公司的故事。
王志东从这些故事中,第一次听到了摩根士丹利这个名字。
为了弄清这家投资机构,王志东想尽办法向朋友打听相关消息。
最后在老朋友严援朝的帮助下,王志东约到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级合伙人,并跟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谈判。
谈判完毕,王志东弄明白两件事:
一是,对方对他和他的公司没兴趣,但对中国市场有兴趣。
二是,他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并搞明白了怎么利用风投做市场和上市。
之后,激情万丈的王志东,做了一件很不成熟的事:
将公司对比微软,定位为全球性的软件公司。
正是这件事,让他和投资人段永基之间,渐渐在信任上有了嫌隙。
(王志东和妻子刘冰)
去硅谷之前,除了拼命做产品研发,王志东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定位,和当时的张朝阳一样,都比较模糊。
但不同的是,张朝阳在美留过学,能在那里胡吹海侃,死皮赖脸地跟人画饼,邀人投资。
而王志东第一次到美国,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
摩根士丹利的拜访,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别人促成的。
之后,他最主要的一个目标,风投资金还没着落。
彼时,留在国内的团队,获得一笔两千万的银行贷款。
但在最后办理支付手续时,卡壳了:
王志东开发的4.0版本的中文系统是软件,在彼时的中国,没有权威机构评估其确切价值,无法完成抵押。
明明有了贷款,却硬是拿不到,这令王志东无比沮丧。
恰巧这时,对手惠普和微软,先后邀请王志东去美国访问学习,于是他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硅谷之行。
这两次,凭借与对手公司员工同行拜访的时机,王志东认识了罗伯森·斯蒂文思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
冯波出身名门,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导演专业。
误打误撞进入斯蒂文思公司,做过几次不错的项目投资,口碑和人缘都极好。
王志东认识冯波时,正值这家公司寻找进入中国的机会。
在冯波的帮助下,王志东与斯蒂文思公司签订了融资服务合同。
次年,王志东拿到这家公司的风投650万美元。
这也是中国企业成功获得的第一笔海外风投。
风投资金到账之后,因三次硅谷之行而眼界大开的王志东,花钱在美国租到一个服务器,上线了自己的中文网站。
不久,一家同样在美国的华人资讯网站,因为同质内容向王志东开战。
半年后,双方仍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王志东主动约对方网站的创始人姜丰年,一起到北京皇冠假日酒店和谈。
(王志东<中>)
姜丰年出生在宝岛,在美国留过学,其网站叫华渊网,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技术控。
在性格上,与在东莞长大的王志东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而两人见面之后,颇有英雄见英雄的惺惺相惜之感。
畅聊仅30分钟,姜丰年便迫不及待地对王志东说:“干脆咱两家合并算了!”
王志东觉得,自己有系统技术优势,也有市场优势,而对方在资讯内容上的优势也很明显。
若合作的话,就可以联手在两岸三地,以及庞大的华人市场,对抗竞争对手。
细算下来,这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但姜丰年身后的团队,却在合并后,在“到底是谁收购谁“”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最后,姜丰年说服团队:
没有王志东,我们进入不了中国市场,而且永远都将是非主流。
一语道破自己的致命劣势,也一语表明了自己的野心与态度。
1998年12月,王志东与姜丰年握手成盟,中国第一个门户网站——新浪网正式诞生。
(王志东)
网站上线后,按照合约,王志东担任总裁兼CEO,公司开始发展资讯业务。
1999年,靠着充足的现金流和绝对顶流的技术壁垒,王志东将网站做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却还未实现盈利。
这令王志东压力山大。
为解决危机,并保住网站的龙头老大位置,王志东决定让公司上市。
但彼时,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进入门户时期,相当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
按照当时的规定,因为有境外投资,这家公司是不能在国内上市的。
获知结果后,王志东明确地表态:
国内不能,那就去国外,不管怎样,必须尽快上市融资。
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王志东亲自操刀,按照美国的上市标准,对公司开始拆解重组。
一番左右腾挪之后,2000年4月13日,公司成功上市,并融资6600万美元。
随后,因为定位错误,王志东迎来自己人生的首次大崩盘。
( 王志东操刀公司成功上市)
2001年,美国股市崩盘,互联网泡沫效应开始呈现。
王志东、丁磊、张朝阳,三个人在这一时期无一例外地都遭遇到劫难。
王志东公司的股票应声下跌,之后开始一路下滑,跌破2美元之后,仍在狂泻,不见回弹之势。
丁磊则因公司的假账风波和董事局变动,公司股票遭遇停牌。
张朝阳遭遇偷袭,差一点被董事局赶出公司。
为了脱困,三个人都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但结果却各不相同:
丁磊接受段永平的建议,在惊险中起死回生。
张朝阳使用“毒丸计划”逼退敌手,重掌公司。
王志东向董事会提出“一拆三”自救重组方案,却因触动董事会的权利奶酪,成为众矢之的。
2001年6月1日,公司董事会在美国威尔逊酒店召开特别董事会。
会上,王志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董事会投票出局。
宣布结果后,王志东怒不可遏地冲进会议厅,质问董事会:
你们不让我干让谁干?全中国没有一个人干得了!
(张朝阳与王志东)
出局后,王志东曾试图挽回局面。
但从1998年至2001年,经过合并和引进风投等一系列操作,他的股权被不知不觉稀释。
作为创始人,被动出局时,王志东手中握有的股权加起来仅有3.8%。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四个月后,他在不甘与无奈中,心酸地将手中的股份进行了指定性转让交割:
茅道临、汪延、杨澜、吴征四人按比例接收。
之后,杨澜夫妇以第一大股东身份进驻公司,吴征出任董事局主席。
风震互联网江湖的王志东事件,在许多创业者的扼腕叹息中画上句号。
这一年,王志东34岁,第三次创业出道失败,人生几近崩盘。
在身心最漆黑的至暗处,妻子刘冰为他生了一双龙凤胎儿女。
2001年底,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王志东第四次踏上创业之路。
9年后的2010年,他的新公司研发的游戏产品正式面世。
2013年,王志东又开始第五次创业,目标是线上教育领域,但影响力不大。
2016年,淡出互联网视线15年后,王志东已将新科技公司做到中国协同办公软件市场的第一名。
但距离当下的互联网第一梯队,仍然很远很远。
(王志东)
2017年,消失在公众视野16年之后,再回首昔日那场刻骨铭心的创业悲剧,王志东说了一件小事。
当年投资人找他谈合作时,有一个叫王辑志的工程师跟他现身说法过,也好心地警告过他:
合伙有风险,入局要谨慎。
只是那时他太年轻了,太想找一个平台,去变现自己的梦想。
千小心万小心,最终还是在关键一环被抛弃了。
而我们知道的事实是,抛弃他的人,正是当年他自己亲手迎进去的那一批。
这听上去真的非常残酷,也非常戳心。
但,这就是人生。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就是老板,就是实际控制人。
而在游戏规则齐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依据股权占比决定。
股东会大于董事会,董事会大于创始人。
王志东的故事,带给后来者最大的警示,就是让大家以他为镜,扎扎实实地明白了一个事实。
(王志东)
《旧唐书·魏征传》中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互联网发展一路走过三十多年,王志东是最早将windows汉化的顶级最牛程序员,和中国最早推出门户网站的创始人。
如果没有那一场被出局的大反转,和后来令人嘘唏惊叹的结果,“中国教父级网络英雄”和“门户网站先驱”这两个名号,非王志东莫属。
王志东的创业故事,像极了一部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大电影。
猜得到开端,猜不到结局。
却足以给我们后来者以长久的警示,和深刻的反思:
创业确实要敢想敢干,但成就梦想不是仅有能力和创造力就可以的。
更多的时候,还需要一些时代的机遇,和个人的运气。
一个人或许可以为了不赚钱的梦想而活着,但成为一个创业者,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人生,努力到“与好运相遇,并活下来”才是第一要务。
再响亮的掌声,再厉害的本事,都比不上“我的人生我做主”。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