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对老百姓生活无影响?又有经济学家出来恶心人了

更新时间:2022-07-04 12:35:40作者:未知

油价上涨对老百姓生活无影响?又有经济学家出来恶心人了

作者:凤来仪

经济学家(economist),是指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在经济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经济学学者。

而经济这两个字的中文翻译,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有传统意味上的“经世济民”含义,意思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这是古代贤士的立世准则。因此一个经济学家,首先要做个人。

01

6月29日,财政部、发改委发布《通知》明确,近两月当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将不再涨价。

于是,有人采访了经济学家林采宜。


她说:“石油价格在CPI中比重较高,当国际油价涨至130美元/桶后,国内油价不再上涨,实际上是稳定国内居民对通胀的预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她又说:我国人口密度非常大,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非常方便,经济成本、环境成本都很低。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乘公共交通出行,所以油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最后说:“两个月之后,这个政策大概率会发生变化,可能往上走,也可能往下走,目前是一个暂时的稳定。”

她的这番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油价对cpi影响大,第二油价上涨对老百姓影响不大,因为90%老百姓出行靠公交,第三未来啥走势不知道。

这经济学家当得真是太爽快了,难道她自己没有注意到,第一和第二条是自相矛盾的吗?油价上涨既然对CPI有影响,又怎么会对老百姓没影响呢?然后向上向下不知道,还要她当经济学家,干什么呢?反正问她楼下的保安,他也不知道。

而且,大城市人出行80%-90%的数据从何而来?看一组数据好了。

2018年,某智库搞了个《国人智慧出行报告》,报告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智慧出行数据进行了调研。

报告显示,驾车、公交车、自行车或电动车、地铁是国人市内出行最主要的四种方式。其中,一线城市市民更多地选择地铁,公交地铁依赖率高达69.6%,而非一线城市市民出行更依赖私家车。但无论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国人日常出行均面临堵车、停车难、公交地铁人太多三大难题。

看到没有?一线城市人出行利用公交的比例也就堪堪达到70%,而二线及以下,依赖私家车的人则非常多。从汽车总量和人均保有量看,一线城市确实不算高,但总量非常多,比如北京的汽车保有量2021年就达到了600万量以上,人均3.57人拥有一辆汽车:


而像苏州这种虽非一线,但人口也超多的二线城市,妥妥的到处堵车。到了林专家嘴里,怎么就成了油价上涨对老百姓影响不大了?

而且她自己也说了,油价对cpi影响很大,cpi是什么?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油价上涨不仅能对加油者产生影响,也对所有物价产生影响。现代社会,什么事能离得开物流?物流中很大一块成本,不就是油价么?

而且,就算不谈油价对物流的影响,几乎所有商品的生产,哪一样能离得开能源呢?农民伯伯种地,也离不开柴油啊。

02

林专家强行给老百姓加戏,也不是这一次了。去年在第九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就胡说八道。

花钱谁不会谁不想,现在老百姓的问题明显不是怎么把钱花完的问题,而是怎么能保证下个月房贷、房租、车贷和小孩学费的问题。

中国能够在全世界经济体中保持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会花钱,而是超高的储蓄率能够提供长时段高强度的投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才使得中国经济有了今天的模样。

而且,只要钱多,谁还不会花呢?前几年预期好的时候,消费贷有多火,林经济学家不知道吗?那段时间,批评超前消费的才是有良心的专家。只是这两年预期转弱,大家都不由自主的捂紧了荷包而已。

03

最后聊聊油价问题,林专家不知道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大家一起看下今年以来的油价:


一共调整了12次,其中10次上调2次下调。油价已经步入10元时代:


而油价的联动机制,目前看是这样的:


而国内吨油的加工成本一般在140元左右,超过这个成本的炼油厂属于技术管理都较为落后的工厂。加上设备折扣后一吨油加工成本不应该超过300元。按照这两天国际原油价格大约105美元每桶,我们能得出这样的净值。

每吨原油加工后的价格:7.33*105*6.7(汇率)+300=5450元。

一吨汽油大约1355升,也就是说每升油的成本大约在4元左右,多出来的,就是炼厂利润、税费和销售成本这些项目了。在这个成本构成里,加工费可以忽略不计,炼油厂在最终价格构成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是否按照加工利润来定价,对最终价格的形成并不重要。那么未来油价走势会怎么走呢?

价格形成无非两点,一是供给,二是需求。

在供给方面,今年以来由于俄乌战争的影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而海湾国家开始并没有多少动力增加原油产量。原因跟国际环保大势有关,总不能一面跟人要油,一边骂别人不够环保。

所以即使有拜登向沙特等海湾国家施加压力,6月份OPEC日产量却下降了12万桶,是连续第二个月减少。尼日利亚产量下降至创纪录低点,是该组织当月日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法国总统马克龙本周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对美国同行表示,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已接近极限。

也就是说,指望供应在短时间内猛增不太现实。

另外一面是需求。高涨的油价压抑了需求,经济不振让需求端也显示颓势。用一句行业内的话来说,叫做“柴油消费持续下滑,汽油消费增幅有限”,整个石化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的下行区间。

价格铁定律是,价格上升会抑制需求,最终在供需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因此未来国际油价没有大跌基础,但也没有多少上涨动力了。

或许只有等俄乌事了,俄罗斯的原油重新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又或者伊朗核协定取得突破性进展,伊朗原油大批进入原油市场后,僵局才会被打破。

这些简单的政经知识和资讯,我不相信作为经济学家的林专家不懂,至于她为什么要说出那样一番话来,大概只有她自己本人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