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双线再“扩军”:新车上至百万下至入门级 产能新增或超百万辆

更新时间:2023-01-20 14:05:23作者:智慧百科

比亚迪双线再“扩军”:新车上至百万下至入门级 产能新增或超百万辆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比亚迪在2023年将推出至少六款全新产品,价格区间从10万元A0级车型到百万级豪车;在产能方面,随着常州、合肥、郑州等五大基地二期项目的推进,全年新增产能或超百万辆。


财联社1月20日讯(记者 徐昊)尽管比亚迪并未对今年的销量目标给出具体数字,但从产品规划以及生产基地的布局中不难看出,“迪王”已做好了冲击更高销量的准备。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比亚迪在2023年将推出至少六款全新产品,价格区间从10万元A0级车型到百万级豪车;在产能方面,随着常州、合肥、郑州等五大基地二期项目的推进,全年新增产能或超百万辆。

新车价格区间横跨百万元

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U9于今年1月率先亮相,两款车型均标配比亚迪的最新“易四方”技术。

所谓“易四方”技术,是一套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从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维度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特性进行了重构。按照比亚迪方面的说法,这一技术彻底颠覆了以往燃油车的动力系统能力体系。

“未来,仰望品牌将冲击一直以来被传统品牌牢牢占据的百万级高端市场。”据仰望事业部总经理胡晓庆透露,仰望品牌将于今年率先在北上广深及杭州、成都等城市开放交付中心。

同样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腾势汽车将逐步拉开全新SUV的产品序列。官方表示上半年将陆续发布两款全新SUV车型,分别为大5座SUV N7,以及6/7座可选的中大型SUV。据腾势方面介绍,今年腾势汽车将开拓两大全新渠道类型——腾势品牌中心和腾势交付中心,预计2023年底将陆续规划完成。

在大众化市场上,比亚迪的海洋系列也将推出多款产品,包括已在工信部申报的比亚迪海鸥。新车轴距2500mm,整体小于比亚迪海豚,预计上市后将成为比亚迪海洋网的入门车型。以比亚迪海豚官方指导价11.68万-13.68万元为参考,海鸥的价格或将低于10万元。届时,海鸥将正面迎战五菱宏光MINI EV、零跑T03、奇瑞冰淇淋等诸多“神车”。

此外,海洋动物系列中的海狮被曝出路试谍照。据了解,比亚迪海狮会是一款大五座纯电SUV,为海洋网系列下的首款SUV。军舰系列中,驱逐舰07也同样曝出路试谍照,按照比亚迪对军舰系列新车型的定位来看,驱逐舰05与秦PLUS看齐,护卫舰07与唐看齐,驱逐舰07或对标汉,而其外形也与汉相仿。

2023年,比亚迪还将推出一个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有行业猜测,比亚迪或将布局新能源皮卡。

除上述基本确定上市的六款全新车型之外,比亚迪目前几款主力产品还将会在2023年迎来改款升级,包括2023款秦PLUS DM-i、2023款宋PLUS和比亚迪e2的改款车型。

海内外同步扩大产能

从2022年比亚迪的产销数据来看,其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881,669辆和1,868,543辆,产销量几乎持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比亚迪在这一年的产能依旧吃紧。随着部分生产基地的投产,即将推出多款全新车型的比亚迪,在2023年会有多个储备产能得到释放。

比亚迪目前在全国西安、长沙、深圳坪山、深汕合作区、常州、抚州、合肥、济南、郑州、襄阳等10个生产基地,其中新建的生产基地主要是常州、合肥、抚州、济南、郑州。

郑州生产基地是目前比亚迪即将投产的最大生产基地。据当地媒体披露,郑州比亚迪是河南省政府2021年重大引进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3月正式投产,一期规划的年产能或将达到40万辆。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常州工厂在2019年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期规划的年产能为20万辆,二期规划年产能20万辆;合肥工厂在去年6月投产,一期规划年产能15万辆,二期为15万辆;抚州基地在去年4月投产,一期规划年产能20万辆,二期40万辆;济南工厂在去年11月30日投产,一期规划产能15万辆,二期规划产能为15万辆。

据此,仅上述五地在二期新增产能就将达到130万辆,而在去年各自刚刚投产的一期项目也将逐渐进入满产状态。

此外,比亚迪也在推进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项目落户襄阳,而西安、深汕等地的扩产也在同步进行中。

销量激增的背后,比亚迪则进一步推动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落地。过去一年,比亚迪在长春、武汉、台州、绍兴、成都、南宁、徐州、温州、襄阳、重庆等地继续扩建电池产能。同时,陆续在江西抚州、湖北襄阳、浙江台州、广西南宁、河南郑州、江西宜春等地成立弗迪电池分公司,以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做准备。

随着海外版图的扩展,比亚迪海外基地亦已提上日程或已有所动作。去年9月8日,比亚迪首个海外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预计与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达15万辆。据了解,该工厂生产的电动乘用车将出口至东盟国家和欧洲。此外,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未来将开启在巴西的本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