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积分入学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2023-01-31
更新时间:2022-12-19 22:00:44作者:智慧百科
极目新闻记者 杨锦英
连日来,山东烟台刮起大风,又为近海送来许多海肠,许多市民前去赶海,直至深夜海边依然人山人海。12月19日,烟台赶海人周先生告诉记者,他赶海一天,收获200多斤海肠,收获的喜悦战胜了寒冷。
市民赶海收获的海肠
“大风过后必有货”是烟台本地有一句俗语。记者查询了解到,12月17至18日,烟台有4~5级大风。当地气象部门预计,到12月20日晚间,风力最高可达8级。
赶海人周先生16日晚就来到海边,用专业拖网捞海肠。18日早上不到八点半,他又早早来到海边,直到下半夜才打道回府,当天收获了200斤海肠。
“感谢这两天的大风加退潮,才能有这样丰厚的收获,”周先生表示,“赶海完全是靠运气,主要是看风向,然后凭感觉下去试一试。18号上午没捞着什么,主要是下午,在芝罘岛海滨广场附近海岸收获颇丰。”
周先生收获的海肠,主要是用来出售,同时分给亲朋好友一部分。
另一名烟台市民陈先生(化姓)也于18日晚8时许来到海边捞海肠。他是从赶海群得知的消息,开了半小时的车赶到海滨广场附近海岸,当晚赶海至次日凌晨2点才回家。
18日晚的海边气温已降至零下,风很大,陈先生却表示不算太冷。他赶海捞到了170多斤海肠,比起寒冷,更多感觉到的是收获的喜悦。“太累了,但看到收获满满,觉得很值得。”他说。
除了陈先生,海边还有数百名赶海市民。“能有700多人,不少市民买了水裤就下海。”他说,“有捞海肠的,有来收货的商家。”
市民在海边赶海
海肠是山东省烟台市特产,当地的气候也十分适宜海肠生长。它主要分布在岸边到水深至七八米的位置,属于浅水区沙地,质地较松,海肠、泸沽虾等生物本身就埋在沙里,等风浪合适,就会把沙下的生物吹上岸。据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力勇此前对媒体解释,“海鲜集体上岸”,是由海物居住环境和自然风浪协同作用造成的。海鲜资源比较充足,加上受风浪影响,所以就会出现海鲜大量上岸现象。
据几名赶海人说法,每年冬天,烟台近海都有海肠可捞,冬天的海肠特别多,而且个头特别大。5天之前,海滨广场附近海岸也出现了“海肠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报道:
山东烟台海滩何以被海产频频“造访”?专家揭秘原因
连日来,山东烟台“开盲盒”式的赶海捞海鲜,特别是海肠“泛滥”馋坏了外地网友。
从千人捞海肠,到泸沽虾满沙滩,再到螃蟹、蛏子捡不完甚至有人捡到海参、“天鹅蛋”紫石房蛤等罕见珍贵海产。靠着“大自然的馈赠”,烟台人实现了真正的“海鲜自助”,刷新了全国网友对“赶海”的认知,也引得网友“花式”提问。问及最多的莫过于海产为何频频“造访”烟台海滩。
“大风过后必有货。”这是烟台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曾是海肠虾蟹、贝类海产聚集海滩的通俗解释。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当地多位海产养殖户、专家了解到,这些海产不单单是“大风刮来的”。当地环保、海洋渔业部门表示,赶海热背后也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显现。
烟台市民赶海(图片来源 网络)
海货频频“造访”烟台海滩
烟台这一波赶海热始于今年国庆节假期。10月5日,大风降温后,烟台黄渤海新区海域沙滩上、海水里出现了大量海肠,不断有市民问询赶来,最终形成了千人通宵捡海肠的震撼场面。威海的薛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天看到烟台千人捞海肠网络直播后心急难耐,连夜驱车3小时,从威海赶到烟台跨市赶海。“从未见过这种场面,震惊又兴奋。”薛女士说道。
海肠热潮未退,泸沽虾满沙滩。10月6日,烟台高新区市民赶海时发现满地泸沽虾,捡都捡不完。因为这个虾在烟台比较少见,赶海的市民异常兴奋,有人捞了五六十斤。10月8日,烟台市民在高新区赶海时又收获了肥美的蛏子。
市民赶海捡到海产“天鹅蛋”紫石房蛤(受访者供图)
此前,烟台市芝罘区孙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10月10日前当地有连续多日的大风天气,等到10日下午风力减弱,她便与家人一起去海边赶海。除了海肠、蛤蜊等海产,她还在海边潮水潭区域捡到了6个“天鹅蛋”,最大的有拳头大小。
连日来,各类海产频频“造访”烟台海滩,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网友却纷纷评论“馋哭在屏幕前”“真的都是大风刮来的吗”“养殖损失可大了”。
当地养殖户称这些海产不单单是大风刮来的。烟台牟平区海产养殖户曲保国(化名)经营着两千多亩海域养殖,用养殖筏、养殖笼养殖扇贝、牡蛎等贝类海产。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遇到大风天气,单个海产或养殖筏、养殖笼都有可能被吹到海滩上,较往年同期,最近大风天气更频繁,风更大,所以海产被大风吹上岸属于正常现象,“海肠、泸沽虾不能人工养殖,不是大风从养殖场吹上岸的。”
烟台经开区海产养殖户丁光健养殖的贝类海产最近也有被大风吹到海滩上的情况。他说,这属于天灾,没办法解决,好在今年损失不大。
市民赶海捡到的海肠(图片来源 网络)
海肠“泛滥”有多种原因
针对海肠“泛滥”,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力勇解释,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在2015年至2016年间的增殖放流。
两年间,该研究院在烟台开发区、莱山区、蓬莱区等海域进行了海肠苗种的公益性增殖放流,总共投放苗种120万左右。王力勇表示,苗种在2017年、2018年存活下来后,就具备繁殖能力了,目前可能已经增长了几十倍。
据当地媒体报道,2015年至今,烟台已是第二次出现海肠主动“上岸”了。2021年11月,烟台夹河入海口附近就出现了大量海肠,市民们也是“披星戴月”在海中捕捞,当时的海肠一度卖出了“白菜价”。
曲保国称,平常海肠能卖到50到80元每斤,一旦出现“泛滥”,价格就会大打折扣,“这次就养殖户收购市民捡到的海肠,收购价最低时25元每斤。”
对于大量海产上岸,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推测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近日气温骤降,海肠、泸沽虾等海鲜对温度比较敏感,低温让其游动性变强,它们会根据水温变化,从温度较低的水域向温度稍高的水域集体迁徙。二是大风天气出现后,在潮汐作用下,海浪汹涌,让泸沽虾等穴居于浅海及海湾低潮线附近泥沙中的生物,随着大浪直接滞留在了海滩。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海产大量聚集烟台海滩,恰好是遇到一次强烈寒潮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南下。10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海上大风预警,黄渤海上出现了8级大风。尤其是渤海,大风以偏北风为主,在狂暴的北风推动下,海肠被吹上山东半岛北岸,不足为奇。
环境趋好自然惊喜馈赠
“大风过后必有货”是烟台的俗语,屡屡应验。这既是靠“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因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才有了海肠等大量海鲜涌向岸边,给了人们带来了惊喜。
鲁东大学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系主任、副教授房燕曾表示,优越的生长环境,让海肠苗种得以持续繁殖,同时,可以改善海区底质环境,改善的环境也更利于其持续增殖,是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的体现。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近期赶海热也引来了无数网友对海洋生态环保的关注。该工作人员表示,赶海捡海货在当地很常见,不存在鼓励或禁止的政策或措施,海岸滩涂地区是公共开放的区域,是允许赶海的。
海洋环境保护得越来越好了,海洋生物就更丰富了,这也是海货频频上岸的原因之一。该工作人员解释,赶海热背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大格局的体现。
“近期海鲜纷纷上岸,无疑给烟台市民和网友增添了许多乐趣。带给我们深思的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自然环境,这样才能持续收获大自然赠予的惊喜。”王力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