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退休却无人补位,李宁十年转身:从耐克追逐者,到被安踏甩在身后

更新时间:2022-07-09 17:05:56作者:未知

CFO退休却无人补位,李宁十年转身:从耐克追逐者,到被安踏甩在身后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嘉宝

和国产运动品牌李宁相伴近十年,曾华锋正式宣布退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日前,李宁(2331.HK)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首席财务官曾华锋已达退休年龄,于7月8日起正式退任。根据公告,曾华锋退休之后李宁公司的CFO一职将空缺,直至公司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填补。

这也是自2019年李宁引入日籍华人钱炜(日文名:高坂武史)担任行政总裁后,李宁近几年鲜有的人事变动。

现年60岁的曾华锋将半生都献给了零售行业,他于2013年4月正式加入李宁公司,负责财务及库务职能,以及投资者关系。在此前,曾华锋就曾任职于Guess Inc、Ashworth Inc及Levi Strauss Company,并担任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亚洲区总裁等多项管理职务。

CFO一职即将悬空,7月8日收盘,李宁股价报收71.9港元每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31%。今年以来,李宁股价累计跌幅达15%,总市值约1880亿港元。

事实上,成立30余年,李宁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并不算十分稳固。回顾曾华锋在李宁的近十年,李宁从业绩持续亏损的困境中走出,经历了金珍君作为行政总裁时期的业绩承压以及黯然离场,到李宁亲自复出担任总裁执掌公司,及至钱炜空降任CEO一职。

而从2012年至今的十年,这家昔日的国民第一运动品牌,也从耐克追逐者,到被来自福建晋江的安踏全面超越。如今,尽管李宁品牌和产品仍颇具价值和影响力,但无论在业绩、资本市场表现,还是经销商中的口碑,李宁也早已失去了第一的地位。

伴随公司业绩的起伏,职业经理人团队历经轮回,则成为外界观察一家企业的窗口。

李宁公司转型期的救兵

2008年,李宁本人点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将李宁品牌形象推至高峰,同时运动风潮席卷中国。李宁公司营业收入也从2007年43.49亿元增至2010年的94.79亿元,实现三年翻番;净利润则由4.74亿元增至11.08亿元。

然而,此刻的李宁正面临着“虚假繁荣”。有业内人士指出,自2004年上市之后,李宁公司过于追求规模增长,批发模式下,管理层忽视了终端的库存压力盲目扩张,给经销商压货,也造就了“巅峰即拐点”的事实。

曾华锋加入李宁时,公司正处于低谷与转型时期,彼时的李宁正面临连年亏损的尴尬境遇。

2011年李宁业绩开始下滑。报告期内,销售收入从上一年的94.78亿元跌至89.28亿元,利润也大减65%至3.8亿元,年内关闭了1821家门店。外界盛传,李宁的业绩不振与时任CEO张志勇的改革措施脱不了干系。2008年-2010年,张志勇将李宁的战略重心从体育转到时尚,李宁原有的经典LOGO和口号也被彻底颠覆。

2012年,担任李宁CEO十余年的张志勇递交辞呈,随后,李宁引入国外私募集团TPG,其合伙人金珍君出任公司CEO,并启动费用达14亿元-18亿元的复兴计划。即在6-12个月内,着力解决存货、成本、组织执行能力、渠道、专注核心业务和改善营销效率等短期问题;1-2年内改善供应链管理、营销和产品规划模式;2-4年改造业务模式,提高零售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尽管方向正确,但金珍君并未让李宁的情况好转。2012年-2014年,李宁营收由66.76亿元增至67.28亿元,但是连续三年分别亏损19.79亿元、3.92亿元和7.81亿元,总计亏掉近30亿元。

彼时,李宁的高管团队正进行重整。公司当时的首席供应链官是戴尔公司前高管;代理首席销售官、首席产品官、设计总监均来自耐克和阿迪达斯;首席市场官来自GENERALMILLS,同时拥有宝洁和强生的工作经验;而首席人才官则来自汉高公司。CFO曾华锋,也是李宁公司在改革时期搬来的救兵之一。

2014年底,上任CEO一职不久的金珍君黯然退场,李宁本人再次掌舵,公司也重新用回“一切皆有可能”口号。同时,在每年的业绩发布会上,曾华锋也伴随李宁身旁,应对媒体和投资者的提问,是除李宁以外最受关注的管理层。

2015年至今被成为李宁公司的恢复增长阶段。此前接连亏损的李宁公司在2015年实现了盈利,李宁公司的年度收入同比增长17%至70.89亿元,净利润1431万元。

但是这对于转型期的李宁来说远远不够,继续实施转型需要资金,此时作为首席财务官的曾华锋成了李宁公司坚强的后盾。2015年10月李宁公司宣布拟以1.24亿元向非凡中国出售10%的股份,这笔交易的目的是为李宁的继续转型补充资金。

到2016年底交易完成之时,李宁公司从这笔交易中获得税前收益3.3亿元,李宁公司当年的净利润由上一年的1431万元增至6.43亿元,当年经营现金流增至9.95亿元,现金循环周期由2015年的76天缩短至2016年的59天。

而后的几年,李宁公司的转型更为顺畅,也逐渐有了回报。2015-2018年实现收入、净利润正增长,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11.59%、498.91%。

另据年报数据显示,在曾华锋作为CFO的近10年,李宁的经营现金流由此前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5年-2019年,分别为6.87亿元、9.95亿元、11.59亿元、16.72亿元、35.03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27.63亿元,而2021年再度回升,达到65.25亿元。

越卖越贵的李宁,却失去第一宝座

尽管相比十年前,如今的李宁已逐步走入稳定的发展轨道,但落后于耐克、阿迪达斯,甚至安踏。李宁早已辉煌不再。

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安踏(2020.HK)在营收、毛利、净利润上首次超越李宁,随后李宁再没有反超。彼时有媒体报道称,李宁曾在内部质问“为什么晋江品牌两三年能追上我们”。

事实上,历经几任CEO的带领,李宁并非没有尝试过变革。

2018年,“中国李宁”登上纽约时装周,开启了国潮复兴。同年,李宁公司首次提出“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与此同时,开始把重点放在提升毛利率和同店店效上;2019年,李宁公司引入前优衣库高管、日籍华人钱炜作为联席CEO,并要求其优化公司现有的零售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从美籍华人金珍君,到日籍华人钱炜,李宁一度被外界认为过于依赖外籍职业经理人,也流露出李宁想要国际化的企图。

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对时代财经表示,李宁公司从近七年的管理效率、产品运营等维度来看,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路子。2015年-2021年,李宁营收由70.89亿元增至225.72亿元;净利润由1431万元增至40.1亿元;毛利率也由44.6%提升至53%。

不过,在资本市场看来,如今的李宁仍缺乏吸引人的故事。有长期研究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时代财经称,“安踏不仅业绩好于李宁,在资本市场的故事也更多,收购的几个品牌都还不错。”

事实上,与近年来相继收购FILA、迪桑特、斯潘迪、可隆等国际品牌的安踏相比,坚持单品牌战略的李宁在收购动作上的确乏善可陈,更多的是则来非凡中国。

日前,李宁的第一大股东非凡中国正式通过收购英国鞋履品牌Clarks的交易。2020年后,非凡中国还先后收购了香港本土品牌堡狮龙(Bossini)、意大利百年品牌铁狮东尼(Amedeo Testoni),但在品牌影响力上,与FILA尚有一段距离。

6月30日,非凡中国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了从GEM转往主板上市的申请,并且同步递交了相关IPO招股书。李宁本人则为非凡中国的主席兼行政总裁。这是继2018年1月和7月两次申请失效后,非凡中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转板上市申请。若上市成功,这也将成为李宁本人掌舵的第二个上市品牌。

尽管李宁公司在2018年确定了“单品牌”策略。但是似乎李宁本人仍然有一个多品牌的梦。马岗认为,无论是上市,还是收购,“可以这么理解,李宁对标的是安踏旗下的FILA,而非凡中国则对标的是安踏集团。”

不过,马岗也表示对非凡中国所收购的品牌并不看好。“时代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变了。这些收购的品牌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没有吸引力,除非做国际化,但是无论是非凡中国,还是李宁,多次国际化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至少短期内这个能力是不容易练就的。”

同时,在国际化战略的道路上,李宁还试图打造高端化品牌,这一点从中国李宁品牌就可以窥见。

据时代财经此前报道,去年底,李宁正式发布全新独立高级运动时尚产品线LI-NING1990,再一次拔高了商品售价天花板。根据LI-NING1990天猫旗舰店显示,店铺内价格最高的一款和创魂系列女士中长款大衣,零售价已达4599元,在店铺225件商品中,有超一半的商品售价在千元以上,一双经典系列中短袜零售价也高达110元。

成立三十余年,虽然李宁的品牌光环仍持续助力公司,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运动品牌崛起,失去国内运动品牌第一宝座的李宁,不仅面临着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冲击,还要应对国内同行的竞争。“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或许并非那么容易。

本文标签: 李宁  安踏  耐克  金珍君  阿迪达斯  运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