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时间:2022-09-27 07:22:34作者:智慧百科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
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代青年所应该走的道路,其宣传的力度与规格就连1960年对邢燕子的宣传也无法与之相比。
他在回乡务农中所写的日记在当时的党报和杂志上都全文刊载,全国上下无人不晓,日记中的那些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几乎响彻全国,听听:
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前,第一线是在抢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
体力劳动是一座不朽的熔炉,我是一块矿石,一定要炼成不锈之钢。身居茅屋,眼观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多么动听!多么激人奋进!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董加耕,男,江苏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高中毕业。在校时,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为了响应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号召,他在升 大学的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字,并改原名“嘉庚”为“加耕”,回到家乡当农民。
当时正是中央号召大办粮食、压缩城市人口的时候,这位20岁的充满理想的农民之子满怀豪情地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要留在劳动人民中间,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世界!”
这位贫农的后代的确不简单,不仅家庭成分好,且政治面貌也出色,中学时就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加上学业优秀却又能以国家大局为重,主动放弃进大学的机会,实属难能可贵,是一棵根红苗正的好青年,因此,从他回乡务农的那天开始,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62年,江苏省省报《新华日报》就以《目标始终如一——高中毕业生董加耕还乡前后》为题,报道了他的回乡经过。
1963年,江苏省在全省青年中开展学习董加耕的活动,到1964年的9月份,江苏省近7000名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绝大部分是学习董加耕的中学毕业生。
董加耕成为全国青年标兵和上山下乡知青的学习榜样,1964年12月26日与邢燕子同时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接见。
20多年以后,董加耕谈到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说是有一次他出差到常州,在一家旅馆里,一些住店的客人听说他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董加耕,都很高兴地围过来告诉董加耕,说他们都当过知青,而且都是在他的感召下、以他为学习榜样才下乡的, 董加耕听了感慨万千。
董加耕曾先后当选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地委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第四届人大常委、中共盐城县委副书记。并被任命为共青团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筹备组副组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到20世纪的90年代,他是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